| 无障碍 长者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 > 办理结果公开 > 正文
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对市政协十四届五次会议第0325号提案的答复
来源: 天津市教育委员会 发布时间: 2022-10-19 16:04

李宝纯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优化学科布局提高专业学科设置与地方经济发展契合的提案,经会同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研究答复如下:
  天津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我市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任务,勇担责任使命,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主动融入我市“一基地三区”建设,紧密对接“1+3+4”现代工业产业体系,为天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一、聚焦产业,大力推进服务产业特色学科群计划
  为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入推进科教结合、产教融合,加强校际学科协作,促进高等教育与经济、科技、文化有机结合,全面提升高校支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及行业产业创新能力,根据《天津市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津政发〔2017〕30号)要求,市教委与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人社局决定联合实施“天津市高校服务产业特色学科群建设计划”。创新“学科+产业”的学科建设模式,以五年为一个建设周期,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天津市重大需求为目标,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以协同创新为纽带,建设一批跨学校、跨学院、跨学科、跨产业的服务产业学科群,对接经济社会主战场和科技发展前沿,瞄准产业结构调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需求,重点围绕智能科技、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动能产业和航空航天、装备制造、汽车、石油化工等优势产业,完善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创新机制,突出交叉融合与协同创新,科学合理配置资源,提升资金使用效率,促进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强化教育帮扶、智力支援。力争通过10-15年重点建设,“服务产业学科群”支撑服务能力大幅提升,成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地、产业科研创新的重要基地、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形成“业有所呼,我有所应”的良好局面,为打造先进制造研发基地、优化天津营商环境、推动天津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目前,我市服务产业特色学群已经公布了两批建设名单,共计49个学科群入选。
  二、以本为本,强化建设高质量本科人才
  紧密围绕本科专业建设这个基础性工作,坚持强基、树优、培强并重并举,主动适应发展需要,围绕产业变革和服务民生诉求建专业、管专业,不断提升本科专业的育人水平、教学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坚持专业建设的质量导向、教育改革的创新导向和产教融合的实践导向,以平台建设、政策支撑和技术进步推动教学深层次变革。坚决落实教育部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依据《本科专业目录》(2020版),指导各高校紧密贴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设置、调整服务产业链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城市服务与管理能力的本科专业。2017年至2021年,教育部共批准本市高校增设本科专业布点201个(其中部委属高校37个,市属高校和民办高校、独立学院164个)。在首批和第二批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专业建设点遴选中,本市高校共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232个,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54个。2021年,天津市教委、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本科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指导意见》,全面启动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制药现代产业学院入选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的首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天津大学入选教育部首批未来技术学院建设高校。南开大学等10所高校被认定为市级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单位,天津大学智能与计算学部被批准为国家级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新医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天津医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联合承办并圆满完成第十届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的赛事工作,天津中医药大学获中医学赛道冠军,天津医科大学获临床医学(五年制)赛道亚军。新文科教学改革与实践迈出关键步伐,41个项目入选国家级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59个项目被认定为首批市级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本市高校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中取得6项金奖、8项银奖、63项铜奖的历史最好成绩。
  三、创新创业,在就业中强化育人功效
  (一)加强高校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充分发挥高校众创空间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所起到的扶持作用,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创新创业就业。2021年度天津市高校众创空间协同培育中心工作面向全市组织了“专创融合”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研讨会、高校众创空间“运行难点及突破”运营能力专题培训等11场次协同培育中心活动,设立培育第二批天津市大学生创新创业拔尖项目12个,利用各协同培育中心自身丰厚的创新创业基础,将最优质的经验方法分享给全市高校众创空间,促进资源优势共享。印发《天津市高校众创空间绩效评估实施细则》,将带动就业人数纳入众创空间评估指标,推动众创空间充分发挥创业带动作用。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与成果展洽交流会、大学生电商直播就业创业大赛、大学生创客马拉松大赛等活动,以赛事促就业能力提升,激发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活力。
  (二)搭建校企对接平台。根据学生的不同求职需求,积极对接教育部“24365校园网络招聘服务”平台,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教育部“校园招聘月”、“就业促进周”等有关活动,组织开展“津英就业”系列招聘活动、人才对接会,为企业和高校院所搭建人才对接平台。2021年举办三场校企对接会,组织天津大学等16所高校与中车四方科技有限公司等19家企业就发展前景、用人需求、就业意愿等进行深入合作交流。
  广泛开展校园招聘活动,联合各相关委办局、各行业协会、各高校,组织分层次、分类别、分行业的校园招聘活动,面向2022届高校毕业生举办市级“津英就业”系列专场招聘会24场,提供岗位需求28万个;指导各高校开展就业宣讲会、招聘会活动1670场,提供岗位数558833个,累计参与学生381725人次。
  (三)强化就业观教育。天津市印发《关于开展“‘爱津城?强技能?促就业’天津市大学生就业技能培训专项活动”的通知》,组织提前到天津优质地方企业考察学习,引导广大毕业生及早接触社会,扎根津城就业创业。联合天津电视台录制校园招聘真人秀节目,邀请狗不理、达仁堂等天津优质民营企业高管现场招聘,充分展示我市优秀企业的人才理念和发展潜力,引导广大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
  (四)提升求职就业能力。组织高校毕业生参与“爱津城?强技能?促就业”天津市大学生就业技能培训专项活动,根据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紧扣制造业立市和企业技能需求,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行业、企业培训评价规范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毕业生职业技能水平。毕业生完成职业技能培训后,由培训机构组织考取相应职业和等级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或职业技能培训合格证书等证书。
  四、产教融合,打造教育发展新模式
  由市教育两委牵头、重点产业链承载区域协同,组建由政府引导,高等院校、行业协会、重点企业、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第三方服务机构等参与的 “政产学研用金服”新型产教融合联盟。在联盟体系内,一是搭建多元信息交流共享平台,及时针对企业技术产品创新需要,组织校企联合科研攻关,促成技术成果低成本高效率转化,有效提升企业竞争力;二是服务产业发展共性问题,组织专门力量积极争取各级各类政府资源和政策供给,持续提升产业链优势;三是面向产业企业发展,优化人才培养方式,不断提升高校毕业生全面素质和就业质量。推动盟内成员“各取所需、各有所得”,实现 “规划共谋、资源共筹、实体共建、人才共育、信息共通、成果共享、多方共赢”。
  首批围绕信创、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链,升级滨海新区现有产业人才联盟,试点培育3至5个在全市有一定示范带动作用、特色鲜明的新型产教融合联盟。在联盟内重点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重点打造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和实训基地,探索产业创新的“天津生态”和工程人才培养的“天津范式”。
  五、下一步举措
  (一)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整合不同学科、不同院系、不同学校的优质资源,推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与合作交流,发展新型交叉学科,创新学科组织模式,建立校际学科合作研究、协同发展机制,逐步形成若干个学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成果转化率高、社会效益好的学科团队。
  (二)深入推进跨领域协作,以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为导向,组建专题研究团队,提供先进研发平台,推动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共建一批国际一流的科学研究中心、重大研究平台、产业研究基地等,在智能科技、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和航空航天、装备制造、汽车、石油化工等领域突破一批重大课题、转移转化一批高新技术和科技创新成果。
  (三)以服务天津创新发展和毕业生就业创业为导向,紧密围绕产业需求,设立“服务产业研究生工作站”,深化产教协同育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深化分类培养和分类考核,完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提升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础能力,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成长成才路径。
  (四)探索建立“产业型学院”,创建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的育人模式,邀请产业知名企业、领军企业家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从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等方面着手,发挥本硕一体化培养优势,为产业一线培养急需的应用型人才。
  (五)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建立校企人才“双栖”制度,面向企事业单位和行业部门,设立“产业教授”,为培养高层次创新性应用型人才、推进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提供重要支持和制度保障;引导高校设立“产业服务型教授”,为潜心社会服务、成果突出、效益显著的高校教师提供上升通道。
  (六)以校企合作教学、科研、生产、实践基地为基础,深化高校“资产经营公司”改革,指导建立校企一体、产学研一体的“产业研究院”,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功能于一身,精准定位、重点突破,走内涵式、特色化发展之路,打造产业后备人才培养的摇篮、科技创新成果的孵化器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
  您所提出的建议同我市建设思路不谋而合,非常感谢您对天津市高等教育的关心,希望您继续对我市高等教育献言献策,共同推进我市高等教育的发展。

2022年10月18日


  (联系单位及电话:天津市教育委员会,022-8321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