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盟天津市委会:
贵党派提出的关于加强全链条式乡村教育振兴的提案,经会同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农业农村委、市人力社保局、市民政局研究,办理落实和进展情况如下:
一、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
2022年市教委继续巩固学前教育资源建设成果,优化学前教育资源布局,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实施镇村学前教育一体化管理模式,健全城乡幼儿园帮扶机制,加强农村幼儿师资队伍建设。将农村幼儿园纳入公办示范幼儿园与薄弱园结对帮扶工作,签订帮扶协议,充分发挥公办示范园、乡镇中心园对村办园的辐射带动和帮扶作用。完善幼儿园游戏活动资源库,遴选优秀游戏活动视频,指导农村幼儿园教师科学开展保教工作。落实乡镇中心幼儿园和村办幼儿园的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支持保障村办幼儿园发展,为村办幼儿园正常运转提供经费保障。落实普惠性民办园分等级补助机制,保障普惠民办幼儿园发展。结合全国第十一个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以“幼小衔接,我们在行动”为主题,以推进和实践幼小衔接为切入点,提升农村幼儿园保教质量。在实践中逐步总结形成“小学先行、两轮驱动、双向奔赴、三方共育”的幼小衔接“天津模式”,涉农区因地制宜找准切入点,如静海区以安吉游戏助力入学准备,宝坻区将“暑假空白期”变成“衔接黄金期”。
二、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一是推进市教委直属学校结对帮扶。南开中学、天津一中、耀华中学、新华中学、实验中学、实验小学等市教委直属学校,按照“属地管理、公办属性、因地制宜、品牌输入、团队帮扶”的原则,分别与滨海新区、宝坻区、蓟州区、武清区、宁河区、静海区等远城区合作办学25所,实现结对帮扶全覆盖。天津市实验中学与静海区全面深化教育合作,充分发挥教育品牌优势,支持在静海区中德大邱庄生态城建设天津市实验中学静海中德生态城附属学校,支持大邱庄中学挂牌为“天津市实验中学附属大邱庄高级中学”,支持大邱庄中学建设网络同步教室,加强同步课堂与在线教研的学习和交流。
二是加快优质教育资源集团化办学。各远城区学校广泛开展区域内、跨区域或跨学段集团化办学,形成委托管理、多法人组合、单一法人等多种管理模式,共享优质品牌和学校文化、先进办学理念、成功管理模式、高效课堂教学、良好硬件设施和优秀师资团队,有效带动相对薄弱学校、农村学校和新建学校整体优质发展。比如,武清区组建了杨村十小教育集团、杨村五中教育集团、杨村一中教育集团等3个不同类型的教育集团。杨村十小教育集团采取城乡共建模式,由1所城区小学和大黄堡镇3所小学组成,推进教学评价制度改革,建立教师流动机制,发挥优秀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
三是提升学区化办学内涵品质。在学区化办学基本全覆盖的基础上,以优质学校为学区长的紧密型学区化办学机制进一步完善,“目标明确、职责清晰、运行协调、保障有力”的学区化运行体系进一步健全,特色课程、师资队伍、教研科研、场地设施等资源共建共享平台进一步整合,关注学区内每一所成员校发展质量的“捆绑式”考核有效推进。比如,宝坻区将全区划分为10个大学区和22个小学区,实行大学区和镇街区域内小学区统筹办学机制,强化中小学有机衔接,促进学区内各学段资源共享,取长补短,促弱转强,均衡发展。
三、高水平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
持续推进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分配政策。指标分配比例达到50%,积极引导优质高中招生分配指标向乡村初中倾斜,带动区域义务教育学校的均衡发展。提高农村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大力推进涉农区域特色高中建设,经过建设学校在学校文化、教育理念、课程建设、教学风格和组织管理上形成相对稳定特色,充分发挥普通高中学科特色课程基地学校引领带动作用,与“精品教研”系列活动、“手拉手”农村帮扶等专项活动相结合,围绕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以专家讲座、典型课例分析和研究课等多种形式,共计开展约90余场次普通高中学科特色课程基地学校专项教研活动,实现了对骨干教师的跟进式培训,实现了优质课程、教研资源的共享。
四、充分发挥继续教育服务乡村振兴作用
充分发挥蓟州区、静海区、武清区、北辰区、宝坻区五个示范区示范引领作用,为推进农村人才培养、开展成人学历教育和知识技能培训等提供有力支撑。涉农区普遍依托各乡镇成校和社区教育三级办学体系,以多种形式开展农村成人教育培训,包括蔬菜工、信息员、创业、母婴护理、实用技术、农机修理、养老护理员等。部分乡镇成校与区农委、区农广校等相关部门联合开展农作物种植培训、养殖培训、创业培训、就业培训等方面的培训,着力提高新型农民职业技能和文化素质。
五、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农村发展能力
根据我市产业发展需求特别是农业农村发展需求,积极调整中职学校专业布局,鼓励中职学校开设相关专业。目前有天津市信息工程学校、天津市东丽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等8所学校开设园林绿化、园林技术、旅游服务与管理、作物生产技术等专业;开展职业教育创优赋能建设项目,对天津市信息工程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和天津市园林学校园林技术专业予以立项支持,打造中职学校优质专业;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学校教育教学融入相关行业企业要素,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深度参与教育教学,中职学校内涵建设持续深化,办学质量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六、加强涉农院校和涉农学科建设
一是瞄准产业发展布局,构建学科专业群。天津农学院紧密对接区域现代都市型农业产业发展需求,集成打造农业科学与技术、农业资源与环境、农业工程与装备、农业经济与文化四大涉农学科平台。围绕一、二、三产融合对农、工、管多学科专业支撑的新需求,按照植物生产学科专业群、动物生产学科专业群、水产养殖学科专业群、农产品加工学科专业群服务乡村发展新产业,康养旅游学科专业群服务健康中国新业态,经济管理学科专业群服务市场经济新发展,工商行政管理学科专业群服务基层社会治理,园林环境学科专业群服务美丽乡村新生态的思路,建设6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7个省级一流专业。
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支持我市南开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农学院创新农业硕士培养模式,探索建立科技小院研究生培养模式。
三是创建“产学研创帮”一体化服务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新模式。天津农学院将教学、科研、生产、科技帮扶、创新创业有机结合,建立“产学研创帮”“五位一体”社会服务模式,将科研成果与生产实践应用在课程资源建设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为农服务的社会责任感。
七、提升乡村教师队伍专业水平
一是加大乡村教师培训力度。结合我市乡村教师队伍实际,研究制定相关实施方案,启动实施新时代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助力计划、乡村幼儿园骨干师资专业发展助力计划等两项市级师资培训项目。做好年度培训相关准备工作。
二是持续推进教师校长交流轮岗。持续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制度化、常态化建设。鼓励引导骨干教师和校长向乡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合理、有序、均衡配置教师资源。2021年9月至2022年6月,我市涉农区共计交流教师1599人(占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比例为13.23%),其中骨干教师616人(占交流教师比例为38.52%),交流校长113人,各涉农区“交流教师占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比例”、“交流教师中骨干教师比例”两项核心指标均高于国家和我市文件中规定的10%和20%的标准,整体运行比较平稳,进一步促进了我市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八、加强乡土教育和德育工作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爱国主义教育。强化农村学生的爱国意识和热爱家乡的情怀,引导激励农村中小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立足乡土实践,挖掘乡土教育资源,宣传了解家乡优秀传统文化。举办2022年天津市大中小学生“‘益’起向未来,喜迎二十大”公益广告设计大赛,设置乡村振兴墙绘设计专题。先后举办人民优选网红天津直播节暨“携手小康 助力双赢”公益行动大赛、大学生电商直播就业创业大赛暨“中国好主播”系列活动、第二届天津市大学生新媒体创新创业大赛设立乡村振兴赛道,宣传乡村新发展,推广乡村好产品,用实际行动带动乡村实现共同富裕。
2022年10月18日
(联系单位及电话:天津市教育委员会,022-83215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