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盟天津市委会:
贵党派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改善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环节的提案,经会同市科技局、市人力社保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研究答复如下:
一、我市工程类研究生发展现状
(一)重要意义。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改变工科学位类型比较单一的状况,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位制度,1997年开始在我国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它与工学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层次,但类型不同,各有侧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在招收对象、培养方式和知识结构与能力等方面,与工学硕士学位有不同的特点。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侧重于工程应用,主要是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二)发展历程。我国工程硕士是在培养工程类工学硕士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984年到1989年是试点阶段。在部分高校中进行了侧重工程应用的工学硕士培养试点工作;1989年到1997年是推广阶段。大部分高校参加了这项工作;1997年工程硕士正式设立并以较快速度发展起来。工程硕士作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一种新的模式,涵盖了40个工程领域。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决定在我国设置工程博士专业学位。
在2019年5月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了《关于下达工程硕士、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对应调整名单的通知》,通知指出:2019年招生及已入学的工程硕士、工程博士研究生仍按调整前的工程领域进行培养和学位授予;自2020年起,按照调整后的专业学位类别进行招生、培养和学位授予。2019年9月4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正式下发《关于对已有的工程硕士、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进行对应调整的通知》,决定对已有的工程硕士、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进行对应调整,工程专业学位类别调整为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土木水利、生物与医药、交通运输8个专业学位类别。工程硕士领域中的项目管理、物流工程、工业工程3个领域调整到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类别。调整后的8个专业学位类别分为硕士、博士两个层次。截至目前全国已有90所左右高校约230个工程博士学位授权点、450所左右高校近2000个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学科分类和布局结构相对比较完善。
(三)我市情况。我市工程类研究生教育持续迅猛发展。截止2022年4月,我市普通高校有11所高校设置有工程类硕士博士学位点,分别是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天津农学院、中国民航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天津商业大学、天津城建大学,共获批46个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类别,7个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类别。
(四)组织建设情况。在我市高等学校获批的工程专业学位类别中,涉及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11所高校,目前在校硕士研究生有12461人,博士研究生743人。为进一步推进我市工程类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强化培养单位工程类学科建设意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鼓励工程类研究生培养单位和有关部门积极探索符合工程类研究生教育规律的培养模式,促进工程类研究生教育更好地适应天津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2018年,天津市学位委员会决定试点设立工程硕士、翻译硕士、工商管理硕士(会计硕士)、教育硕士和艺术硕士等5个专业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导培养单位加强专业硕士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服务需求能力。
我市工程类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主要职责是协助市学位委员会及市教育主管部门开展工程类别硕士研究生教育研究咨询、指导评估和交流合作。
二、多元发展,大力提高工程研究生培养质量
在天津市学位委员会的指导下,我市积极推动工程类专业学位类别的发展。
1.自2017年起,我市同北京市教委、河北省教育厅联合开展各种京津冀三省市联合竞赛活动,目前在开展的有四项活动,分别是MBA创业企划大赛、教育硕士实践创新能力大赛、法律文书比赛和首届京津冀研究生网络与信息技术安全大赛。2020年至今因为疫情原因暂停比赛。2017年,河北省教育厅、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在唐山共同举办了首届京津冀研究生网络与信息技术安全大赛,2018-2019年,分别在北京和天津举办了第二届和第三届比赛。
2. 2019年,天津市教委印发《市教委关于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津教研函〔2019〕5号),经学院申报,校级选拔和市学位办组织专家评审,南开大学等18所高校申请的107个基地获批天津市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其中工程类基地48个2021年,上述基地通过了市教委组织的验收。
3.为加强天津市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经验交流,提高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天津市工程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设立并组织了优秀教学成果奖、优秀课程、优秀教材、优秀学位论文、优秀指导教师、实践基地共六个奖项的评选工作。其中,2019年南开大学等10所高校共提交了392项申报材料,经教指委秘书处审查、评审专家组评选,共评选出387项奖项,其中优秀教学成果奖32项(含特等奖2项、一等奖20项、二等奖10项),优秀课程52门,优秀教材20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15项),优秀学位论文189篇,优秀指导教师81人,优秀实践基地13个。
2021年南开大学等11所高校共申报天津市工程教指委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97本、优秀指导教师188人。经教指委秘书处审查、评审专家组评选,283本硕士学位论文与184位教师分别获得2020-2021年度天津市工程教指委优秀学位论文与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4.2021年3月,天津市教委印发《关于开展2021年天津市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认定工作的通知》和《市教委关于开展首批天津市高校课程思政优秀教材认定工作的通知》开展课程、教材、教学团队的评选工作。指导高校针对各类研究生课程进行建设。
三、政企合作,拓宽工程研究生就业途径
1.支持大学科技园建设,为工程类研究生提供创业实践平台载体。市科技局会同市教委、市财政局联合印发《天津市大学科技园认定与绩效评价管理办法》,明确提出将创业导师队伍、创业实习基地、创新创业活动等纳入大学科技园认定条件。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提升科研育人功能,增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育富有企业家精神的创新创业后备力量,引领支撑高校“双一流”建设。
2.组织产业链重点企业专场招聘活动,为工程类研究生搭建良好就业平台。组织“助企腾飞·职等你来”人才创新创业联盟暨产业链重点企业专场招聘系列活动,邀请170余家科技型企业参加,提供4000多个招聘岗位。通过举办现场招聘会、网络云聘会、海河英才库匹配等多种方式,助力我市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创业。
3.强化就业辅导。市教育持续加强与国资委、工信局、人社局和各区政府、各级行业协会、各高校的协作,依托天津市高校就业信息服务平台、“津校招”公众号,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信息,举办线上招聘活动。根据学生的不同求职需求,积极对接教育部“24365校园网络招聘服务”平台,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教育部“校园招聘月”、“就业促进周”等有关活动,组织开展“津英就业”系列招聘活动、人才对接会,为民营企业和高校院所搭建人才对接平台。
截至目前,已面向2022届高校毕业生举办“津英就业”市级专场招聘会24场,提供就业需求28万个。充分发挥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先进技术优势,通过云计算方式,精准分析毕业生能力情况与岗位需求间的匹配程度,实现人职精准匹配,有效提高岗位利用率。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2020年天津市教委启动了天津市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将从学位点布局、招生、培养、课程、实践基地、学位论文、职业衔接、导师队伍、交流合作和学术培养等十个方面加快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建设。主要工作如下:
1.加快工程类研究生相关领域教学工作发展。积极加快优秀教学成果、示范课程、优秀教材、专利、教学软件、优秀案例、优秀学位论文、优秀指导教师和示范实践基地等项目的培养建设工作,通过遴选评选的方式,以评促建,提高质量。目前,天津市优秀指导教师和课程建设工作已经进入准备阶段,即将开始专项工作。
2.充分发挥工程教指委功能功效。我市将要充分发挥教指委的教育指导作用,鼓励教指委开展各种各类优秀教学成果、示范课程、优秀教材、专利、教学软件、优秀案例、优秀学位论文、优秀指导教师和示范实践基地等项目的培养建设工作,将日常建设和遴选评比相结合,更好的培育高质量成果,提高培养水平。
3. 实施工程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工程硕士、博士培养模式,以五年为一个周期,聚焦我市战略需求,支撑产业链建设,强化相关委办局和区政府的协调统筹,调动高校和企业两个积极性,以工程硕博士研究生工作站和功能性党支部为载体,依托企业、行业一线实践开展工程类研究生教育,将推动工程类研究生教育直接对接天津市“制造业立市”战略,与深度融入技术革新、工程设计、新产品、新装置研制,打造天津市工程硕博培养的“特区”,将其建设成为具有先进经验的科研创新活动的示范区、对接产业发展的先导区、高层次急需人才培养改革的试验区和区域高新企业指数级发展的服务区,实现高校与企业、行业“共享、共建、共赢、共同为国家和天津区域服务”。
力求通过5-10年建设,在每条重点产业链上建设3-5个优质的工程硕博士研究生工作站和功能性党支部,进而成立独立完善的工程教育中心,实现“人才培养特区、校企支部联盟、区域职能协同”三大功效,激活党建引领力、提升政产学研用凝聚力、增强产业链执行力、释放高等教育生产力,打造一支服务我市重点产业链的政治坚定、爱党报国、服务天津、基础理论功底扎实、工学专业技术能力和水平突出,具备较强的工程技术创新创造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难题,国际视野宽阔、扎根工程实践和生产一线的高水平工程潜在领军人才队伍。
4.申请建设国家工程师学院。力争在教育部和天津市的支持下,申请建设国家工程师学院,改变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学科化、院系制的传统组织模式,建设校企协同培养工程硕博士的新型产学研实体组织平台,实现校企共同招生、共同培养、共同选题、共享成果和师资互通、课程打通、平台融通、政策畅通的“四共”、“四通”机制,推进有组织科研和有组织人才培养深度融合。
5.建设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力争在教育部和天津市支持下,结合国家战略和区域产业发展,依托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水平大学、领军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家实验室等平台,统筹优质资源,用活土地、资金政策,支持以地方主责的方式,试点建设集实践教学、科研攻关、成果转化、创新创业于一体的区域性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实现学校、企业相协同,教师、学生、企业研发团队共聚集,人才、技术、产业同孵化,解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产业脱节的问题,着力打造政府主导、产业牵引、高校支撑、多主体参与、实体运行、市场优化的人才培养和科技产业创新特区。
非常感谢您对天津高等教育的关心,感谢您的提案和对我们工作的支持。
2022年10月18日
(联系单位及电话:天津市教育委员会,022-8321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