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公党天津市委会:
贵党派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推动小学优质学校建设的提案,经会同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规划资源局研究答复如下: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市教委高度重视并多措并举大力推动小学优质学校建设,以不断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一、持续推进基础教育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引领工程
我市自2020年实施基础教育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引领工程以来,多措并举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一是天津市实验小学等市教委直属学校,按照“属地管理、公办属性、因地制宜、品牌输入、团队帮扶”的原则,分别与滨海新区、宝坻区等远城区以及雄安新区合作办学35所,通过培训骨干教师、双向交流任职、共享教学资源、教学成果应用等多种途径,带动远城区教育质量整体提升。二是“区域发展共同体”推动建设“区域优质教育高地”。中心城区发挥优质教育资源聚集效应,与环中心城区和远城区结成9个区域发展共同体,在战略规划、学校管理、学生思政、课程建设、教师发展、“五育”并举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交流,推动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三是推进优质教育资源集团化办学。各区、各学校采取委托管理、单一法人、多法人组合等多种模式,广泛开展集团化办学,共成立办学集团69个,集团成员校共计274所。集团成员校共享优质品牌、学校文化、办学理念、管理模式、硬件设施和优秀师资团队,有效带动相对薄弱学校、农村学校和新建学校整体优质发展。四是完善紧密型学区化办学机制。健全“目标明确、职责清晰、运行协调、保障有力”的学区化运行体系,整合特色课程、师资队伍、教研科研、场地设施等资源,推动全市213个义务教育学区成员校“捆绑式”高质量发展,目前全市学区化办学比例达到99%,学区化办学内涵品质显著提升。
二、大力实施义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项目
制定《关于提升新时代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举措》《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若干措施》《关于进一步加强与改进中小学教学视导工作的实施意见》《天津市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一是提出了完善“五育并举”课程体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加强工作保障等六方面共17条举措,以及21项重点项目清单和17项负面清单。二是做好严控大规模学校和大班额工作。加强义务教育学位资源建设,积极应对城镇化进程、户籍制度改革、计划生育政策调整、人口流动、海河英才计划等对教育的需求,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建立大规模学校和大班额动态监测机制,尤其是做好新生建籍、转接学籍期间,班额的科学调控和严格管理,严禁出现55人以上大班额情况。三是进一步明确了减轻中小学生过重作业负担的刚性要求,同时指导学校做好作业统筹管理,科学布置作业,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四是聚焦课堂教学,指导各区完善教学视导体系,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统领,以优化学校教学管理为目标,以加强教学过程管理为重点,开展市、区两级教学视导专项行动,通过视导分析研判,研究提高区域、学校管理和教学质量的对策,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全面提升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五是健全教研体系、规范教研运行机制、创新教研范式、搭建成果展示平台。聚焦“减负增效”开展系列化“精品教研”展示交流活动,紧扣“课程、教学、作业、考试”等育人关键环节,推动学校和教师在“双减”背景下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切实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依托中小学“双优课”认证与展示交流活动,建立学校、学科备课组、教师与教学专家协同备课机制,形成“横向联合、纵向贯通”的“备、教、学、评一体化”的课堂教学生态。
三、积极落实“五项管理”工作要求
制定《市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若干措施》《市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和《关于转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的通知》。一是做好作业统筹管理,强化作业总量控制,提高作业设计质量,探索布置分层作业、弹性作业和个性化作业,设计探究性作业、实践性作业及跨学科综合性作业,强化作业批改与反馈的育人功能。二是合理安排确定作息时间,确保中小学生充足睡眠时间,建立市、区两级学生睡眠状况监测机制,将学生睡眠状况纳入教育质量监测。三是教育引导学生科学理性合理使用手机,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自我管理能力,建立手机带入学校申请制度,指导学校制定手机管理办法。
四、大力落实“双减”要求,不断提升课后服务质量
制定《市教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关于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做好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经费保障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推动课后服务全覆盖,做好课后服务相关保障工作,积极探索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全面融入课后服务的创新措施。出台《关于发挥高校实践育人功能提高中小学课后服务质量的实施方案》,发挥高校人才资源和专业优势,依托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工作平台,建立中小学与高校常态化合作机制,共建课后服务实践共同体。依托天津市基础教育公共资源服务平台,建设“学生综合素质拓展课程资源库”,进一步扩大线上优质资源供给,满足学校对课后服务资源的多样化需求。在充分挖掘校内资源潜力的基础上,市教委积极与市文化和旅游局、市体育局、市科协、团市委等单位协调对接,统筹利用校外优质资源,拓展课后服务渠道,创新课后服务形式,精准开展学业辅导,丰富素质拓展内容,强化体育锻炼,补足劳动教育,多措并举增强课后服务的吸引力。
同时,不断完善教师激励保障机制。广泛宣传教师教书育人、无私奉献的事迹风采,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氛围。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细化完善中小学教师职称评价体系和绩效考核指标,将参与课后服务情况纳入考核。健全教师关爱机制,开展谈心活动,及时了解掌握教师的困难和心愿,有条件的学校为教师提供“平价放心菜”,为教师子女开辟专用场地并开展看护、阅读或学习服务,有效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合理安排教师工作量,鼓励各学校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提供工勤和教学教辅服务,在保障正常教学的前提下,对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实行弹性上下班制度,千方百计保护并激发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形成工作合力和良好氛围,构建“课上+课后”相互衔接、有效拓展的教育生态,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截止2021年底,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5+2”课后服务实现100%全覆盖,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后服务参与率达到95%,教师参与率达到96%,家长及学生课后服务满意度达90%以上,学生及家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的冲动进一步减轻,教育焦虑得到有效缓解。
五、“教育+互联网”助推农村学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组织近5000名各学科市级名师和市、区骨干教研员,开发建设覆盖中小学各年级、各学科的国家课程与素质拓展类精品课程资源及幼儿亲子游戏活动4600余节,精选“名师优课”资源3028节,各类优质课程时长总计超3万小时,通过天津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等多种途径,让农村中小学生足不出户便可免费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下一步,我市将持续落实好《深化基础教育优质资源辐射引领的若干措施》《关于提升新时代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举措》要求,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积极落实“放管服”改革精神,不断增加小学办学自主权,有效激发小学办学活力,努力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不断推进全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2022年10月18日
(联系单位及电话:天津市教育委员会,022-83215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