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彤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疫情常态化下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提案”的提案,经研究答复如下:
一、开足心理课程
要求各中小学校落实教育部每周0.5课时的要求,确保中小学生在校期间全部接受系统的心理健康课程教育。课程中涉及快乐高峰体验、压力训练、抗挫折能力提升内容不得低于1/3。组织三堂课程,加强课程群建设。市教育两委主要领导亲自主持,组织集中专家学者力量,针对疫情之下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和可能出现的次生心理问题,组织专家通过云课堂、直播等形式开展学生心理健康专题辅导报告。一是讲授“阳光成长”学生心理指导课,着力帮助学生及时进行心态转换,疏导心理焦虑。二是讲授“阳光成长”学校领导教育指导课,着力增强抓好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三是讲授“阳光成长”教师教育能力提升课,面向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健康专职教师播出,着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水平。
二、紧抓关键节点
今年春季开学前,教育两委已2次召开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工作会议,2次下发工作提醒,开学初即安排专家入校督查指导。结合实际,教育两委进一步增强工作针对性,秉承“生命至上”的理念,狠抓工作落实,全力化解“后疫情综合症”对青少年学生的冲击影响。从精准减负泄压、常态摸排情况、扎实入户家访、强化家长教育、加强专业指导、夯实工作基础、做好教师关怀、建立包联机制等8个方面迅速开展工作。
教育两委编写《2021年春季开学期间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督查报告》,并于7月24日召开全市教育系统工作会,专题部署开学前学生安全和心理健康教育,专门印发《关于做好2021年秋季开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紧扣暑假开学前“窗口期”指导各区开展“四个全员”工作,紧抓开学首月“关键期”开展“七个一”工作。教育两委还为秋季开学录制了针对不同学段学生和家长的6节“阳光心理示范课”、“家校共育示范课”,将在秋季开学后播出。
三、出台联动机制
教育两委总结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做法,深入查找我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薄弱环节,对基层提出的意见建议进行充分吸收研究,结合市委办公厅有关调研建议,经过2个月反复推敲修订,起草《构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联动机制的实施意见》。文件突出可操作性和创新性,在全国率先推动开展中小学生全员心理素质测评,率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标准化建设,着力整合各方资源,全面提升我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水平,切实培养学生珍视生命、热爱生活的心理品质。
四、丰富活动形式
开展以心理养成类、心理成长类、心理创新类、心理帮扶类和心理疗愈类为主题的“5·25”大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月活动。“5·25学生心理健康月”是我市坚持16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品牌,今年的活动以“逐梦百年·你我同行”为主题,支持各区和高校片区为主体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特色活动,共开展了13项形式多样、辐射面广的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感动中接受生命教育,并从中获得积极、快乐的情感体验。包括:讲心声诵情怀大赛、校园心理剧大赛、植物微景观创作大赛、心理微视频大赛、艺术心理主题作品大赛、主题摄影作品大赛、“最美护心志愿者”评选、心理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心理音乐歌舞创作大赛、班级文化墙大赛、心理韵律操大赛、家庭心理微电影大赛、心理健康运动会等内容丰富、立意深刻、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活动,进一步加强生命教育知识的普及推广。同时,借助广播、电视、网络等“云平台”的通力配合,宣传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义,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
打造“阳光行动”抗逆力行动。面向全市大中小学开展开学心理健康指导,录制“阳光成长”心理指导课,“阳光暖心”心理访谈等课程和节目,打造“阳光课堂”心理健康教育精品课,开展“阳光魅力”抗逆力训练营,提升受训学员的抗挫折能力,推广“阳光力量”团体辅导示范活动,开展高校心理委员专业培训,举办高校心理职业技能大赛、“阳光青春”励志演讲比赛、评选“阳光少年社”心理社团活动,建设“阳光点心”微视频课堂等。
2021年10月15日
(联系单位及电话:天津市教育委员会,022-83215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