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宝纯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三级跳"的建议"的提案,经会同市人社局、市场监管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研究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建设,提升高校原始创新能力,引导企业发挥创新主体作用,进一步深化"放管服"工作,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一、提高高校院所原始创新能力
1.支持高校加强原始创新获得一批原创性成果。近五年登记科技成果13000余项。近十年支持完成应用类科技计划项目5320项,成果转化率高达73%。南开大学陈军教授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项目,在新型电池电极材料研发上做出突出贡献,并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先后支持13个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建设。天津市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中心以及河北工业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转化中心先后被评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天津理工大学被认定为教育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推动了一批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一批师生领办、创办企业。
2.近年来,我市以博士后工作为抓手,大力支持符合建站条件的企事业单位设立博士科研工作站,有效促进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深度产学研合作与科技成果转化。截至目前,我市已在262个企事业单位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分站),覆盖了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我市优势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700多名高校青年人才到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技术难关。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产学研结合,促进高校人才资源和企业资源有机融合,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加速企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1.持续完善以技术中心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一直以来,我市持续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累计认定市级企业技术中心609家,累计拥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61家,初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强化"科技投入"、"产学研合作"等机制建设,引导企业加强产学研力度,提升自身创新能力和水平。目前,我市技术中心企业中超半数与大学科研院所共建研发机构,七成以上开展产学研活动,每年市级以上技术中心企业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共同开发产学研项目上千项。企业技术中心正成为我市工业重要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
2.积极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是《中国制造2025》五大重点工程之一,以重点领域前沿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供给、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为重点,突出企业、研究院所等协同创新,是实体化经营的新型创新载体。我市先后批复建设了现代中药创新中心、批复筹建了智能网联车创新中心和生物基材料创新中心。正积极指导推进创新中心进一步明确目标定位,完善体制机制,强化资源整合与配置,深化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抓好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发挥产业化示范带动作用。
三、构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
1.建立产学研用创新联盟。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产学研用创新联盟50个,实施互联网跨界融合、智能制造、新药创制、慢性病防治、高端兽药先进制造、生态环境治理等科技重大专项和工程联合攻关。二是建立校企协同创新实验室。推动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8所高校与11家企业对接,共建协同创新实验室。建立企业重点实验室与高校联合共建机制,141个天津市企业重点实验室都与高校院所开展联合共建,联合共建单位与企业重点实验室在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方面积极开展全面合作,共同促进相关领域产业升级。组织院所重点实验室、企业重点实验室成立了先进制造、新材料等8个创新战略联盟,探索新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移转化。
2.发展以新型研发机构为主的成果孵化平台。推动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外高校院所在津设立新型研发机构,面向产业发展需求,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技术服务,铺设成果产业化高速路。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孵化的天津清研智束科技有限公司发布国内首台粉床电子束金属3D打印机;浙大滨海智能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供水系统爆管实时监控与应急支撑平台、面向医疗健康行业安全的信息集成平台等,为天津市上百家企业提供了科技服务,直接或间接为企业实现产值上亿元。
3.打造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2018年,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放管服"工作要求,市科技局建设了天津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运营服务平台(www.tjkjcg.com)。自2018年9月份上线以来,该平台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的纽带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势,汇集科技政策34项、网上专家1952人、科技成果1万余项、展示天津科技成果199项、技术转移机构94家、登记技术经纪人422人,以"互联网+云服务"的方式,为成果转化各主体提供了政策服务、需求发布、成果展示、技术转移、知识产权、成果评估、成果推广等服务。
4.加强产学研对接服务。围绕企业和科研院所两个主体,聚焦产研两端需求,积极组织开展调研和对接,进一步发挥政府桥梁纽带作用。2018年,以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为重点开展了技术需求调研,同时走访调研清华天津高端院、浙大滨海研究院、天津中科智能技术研究院等落户天津的科研单位,积极促进光电集团、卓朗科技、天士力等企业与在津科研院所对接,在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联合北京大学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院举办"人工智能时代芯片产业发展和新技术应用对接会",组织中环电子、天地伟业、飞腾、中星电子等芯片领域及相关应用企业积极参会,为产研双方搭建对接平台。
四、构建知识产权服务体系
2018年,全市申请专利9.9万件,授权专利5.5万件,同比分别增长13.8%和31.2%;有效专利累计达到16.9万件,同比增长16.7%,其中有效发明专利达3.2万件,同比增长12.1%;拥有专利的企业超过1.3万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0.6件,净增2.3件,居全国第六位;提交商标注册申请6.4万件,核准注册商标4.1万件,有效注册商标达到19.6万件;专利权质押贷款总额达41亿元,同比增长61.6%;调处各类专利侵权纠纷案件121件,查处527起商标侵权假冒案件,启动建设中国(滨海新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全市知识产权保护环境进一步优化。
1.加快推进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充分发挥知识产权战略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组织协调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加强协调联动与合作配合,推动落实《天津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天津市知识产权"十三五"规划》、《关于加快推进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天津市关于贯彻落实<"十三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的实施意见》等一批重要政策措施。完成《天津市知识产权"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对规划中的各项任务和主要指标的完成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组织开展2017年各区专利综合指数评价工作,推动建设知识产权强区,增强区域知识产权综合实力。
2.提升知识产权创造数量和质量。强化企业知识产权规范化管理,累计185家企业取得《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认证。 企业知识产权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巩固。深入推进企业专利"消零"行动,推动2818家单位实现专利申请零突破、1378家单位实现发明专利申请零突破。推动企业围绕核心产品(技术)实施专利布局, 1487家单位围绕1707项产品(技术)开展专利布局工作,布局产品授权专利达17847件。确定中国天辰工程有限公司等20家企业为我市首批高价值专利项目培育单位。天士力等4家企业成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累计达60家。
3.实施知识产权运用促进行动。提升华北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服务功能。为13家华北知识产权运营中心特色分中心授牌,完善专利技术交易许可、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专利技术投资入股、专利成果产业化落地等全产业链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支持特色分中心创新业务模式,推动专利实施转化。2018年,华北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核心单位开展业务1528笔,完成运营合同收入2686万元,受托运营管理专利超过16000件。深化知识产权金融创新。推动本市专利权质押融资,促进企业专利运营和实施转化。加大专利保险工作宣传培训力度,指导人保财险天津分公司新增侵犯专利权责任保险、知识产权海外侵权责任保险。2018年,全市专利权质押贷款总额达到41亿元,同比增长61.6%。
4.实施严格知识产权保护行动。推进实施严格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大保护"协调机制,组织全市知识产权保护重点部门,建立定期交流、案件协查、专题研判、重点企业服务等工作机制。组织全市知识产权相关部门落实《天津市严格知识产权保护实施方案(2018-2020年)》,打造全国严格知识产权保护最优城市和与国际接轨的知识产权保护高地。2018年,全市调处各类专利侵权纠纷案件121件,查处527起商标侵权假冒案件。完善"12330"知识产权举报投诉维权援助中心平台。推动滨海新区获批建设中国(滨海新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在滨海中关村产业园建立智能制造产业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站,全市累计建立10家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服务工作站,建立起覆盖全市网格化的知识产权保护公共服务体系。
5.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落实"一制三化"改革任务,制定实施《天津市知识产权局关于落实"承诺制标准化智能化便利化"审批制度改革的实施细则》。为全市8000余家企业办理专利费用减缴备案,帮助企业减缴专利费用1.3亿元。优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化信息手段建设完成"天津市知识产权服务网"并上线运行。加快推进国家专利信息传播利用(天津)基地建设,新增河西区、蓟州区、滨海高新区、西青区等4个区专利信息工作站,完善一基地十六区工作站体系。推动滨海高新区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建设,试验区集聚了拥有知识产权企业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知识产权资本服务机构、知识产权产业服务机构等四大类26家平台业务合作单位,吸引来自全国的79家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开展知识产权服务业务。制定出台《天津市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区培育工作方案(2016-2020年)》,培育东丽区、红桥区、学府高新区、中北高新区等4家市级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区。开展知识产权服务品牌机构培育工作,全市市级服务品牌机构达到13家,国家级服务品牌机构达到10家。新增专利代理机构12家,全市专利代理机构达到53家。
围绕您提出的建议,下一步我们将开展以下工作:
1.探索"揭榜制"优化重大项目组织方式。在我市科技领军企业中征集关键技术需求,调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行业社团组织等社会创新力量遴选"揭榜方",最终形成以需求方投入为主、财政资金支持为辅的新型项目组织方式。
2.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提升成果承接能力。围绕新一代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发展需求,推动产学研从结合向深度融合转变,进一步鼓励领军企业产学研用创新联盟牵头整合产业链、创新链,联合开展科技重大专项项目研究,承接和实施一批高质量科研成果转化类项目。加快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中试基地建设,支持开展工程技术开发、技术商品化、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衍生孵化,打造一批投资主体多元化、建设模式国际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管理制度现代化的产业技术研究院。
3.不断完善天津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运营服务平台功能。线上加强科技成果项目源的筛选储备,线下开展科技成果标准化评价,建立科技成果库,实现成果"找得到、找得准"。同时聚集更多专业服务机构,线上线下为各成果转化主体提供技术对接、知识产权、成果评估、投融资等服务,实现交易平台的专业化、市场化、网络化,为用高校成果转化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4.培育一批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升级一批现有的技术转移机构,做精做专,做出品牌;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技术转移机构,快速提升我市科技服务行业层级和国际化能力;转型一批工程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孵化器等,引导其逐步开展技术转移业务。建立技术经理人培养体系,编制模块化教材和培养方案,形成培训、考核、评估、激励一体化,推出一批金牌经理人,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供专业化服务。
5.继续以创新平台建设为抓手,大力提升产学研合作水平。一是加强技术中心体制机制建设,严格认定和考核工作,进一步发挥技术中心产学研合作机制导向作用;二是积极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再培育若干主攻产业前沿及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的新型创新载体;三是利用好首都高校院所,以及在津科研资源,积极为产业端和研究端搭建桥梁。
6.继续发挥博士后制度优势,把博士后工作站作为集聚创新人才、加速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实现产学研结合的一个重要抓手,不断优化博士后设站布局,扩大博士后招收规模,提升培养质量,为促进天津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持。
7.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快知识产权强市建设。推进实施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和《深入实施天津市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2016-2020年)》,落实各项知识产权任务部署,推进知识产权强市建设。深入实施《天津市知识产权"十三五"规划》,组织落实各项年度目标任务。完善知识产权政策措施。跟踪《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四次修改进展,配合市人大修订《天津市专利促进与保护条例》,完善专利保护、运用与管理政策。配合市人大开展知识产权立法工作。加强知识产权调研,启动《天津市知识产权"十四五"规划》研究制定工作。
8.推进高校院所知识产权工作。推动高校和科研机构实施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引导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强对科研项目的专利布局。促进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利技术与产业的有效对接,加快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利实施应用及产业化,服务企业转型升级。
9.持续实施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知识产权行政保护,推进落实《天津市严格知识产权保护实施方案(2018-2020年)》,加大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力度。加强对专利、商标执法的业务指导,组织开展专业培训,强化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协作。推进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的有机衔接,形成知识产权保护合力。优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服务。发挥"12330"维权援助平台作用,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维权体系,提高维权援助服务水平。推动企业及行业协会开展知识产权保护,支持行业协会和业内专家开展知识产权纠纷化解工作。加强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10.提质增效促进知识产权有效运用。深化知识产权金融创新。促进知识产权与金融资源的有效结合,推动金融机构和服务机构创新知识产权金融服务产品,扩大知识产权金融服务范围。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投保专利保险。加快促进专利运用转化。加快华北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建设,支持特色分中心专利运营业务发展。完善"华北知识产权运营网"功能,建设一站式知识产权交易服务平台。支持企业专利实施转化,促进企业实现产业关键领域专利引进、收储和布局,构建核心关键技术的专利组合。
2019年4月11日
(联系单位及电话:天津市教育委员会,022-8321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