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长者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 > 办理结果公开 > 正文
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对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0705号提案的答复
来源: 天津市教育委员会 发布时间: 2019-05-24 15:42

王书平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发挥天津职业教育优势,服务天津实体经济的建议"的提案,经会同市人社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税务局研究答复如下:

天津作为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开大学时的重要指示要求,聚焦质量发展、内涵发展、创新发展,深化产教融合,全面推进示范区建设任务,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五个现代化天津"建设,努力建设世界一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出台《关于做大做强做优职业教育的八项举措》

职业教育现代化决定着国家现代化的水平,我市作为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一直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2018年9月12日,在全国教育大会闭幕后第二天,我市迅速召开市委常委会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会议要求。作为我市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重要举措,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做大做强做优职业教育的八项举措》(津党厅〔2018〕71号),将在完善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建设世界一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打造"鲁班工坊"、拓展职技大赛平台功能、助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东西部协作、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深化职教改革创新等方面持续加大工作力度,做强天津职教品牌。

二、实施"五业联动",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我市坚持将"政府主导、教育主管、行业主办、企业主体"作为我市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制胜法宝,探索形成并持续实施了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专业"五业联动"的发展新模式。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出台了天津市《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方案》(津政办发〔2018〕34号),制定了《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激发职业院校办学活力的指导意见》(津政办发〔2018〕35号),突出了行业企业办学优势,推进了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实现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推动了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发展。

我市连续举办"五业联动"高端讲堂27期,邀请专家学者企业家来津进行专题讲座,为职业院校搭建了交流研讨平台。先后成立了7个市级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建成了一批"行业技术工程中心"和"企业文化体验中心","双栖人"师资建设项目取得突破。积极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以"海鸥现代学徒制"为代表的14个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已完成第一批试点验收和第二批试点检查,第三批试点工作有序实施。

三、优化专业结构布局,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我市始终将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作为专业建设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全面提升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水平、条件装备水准和产业服务能力,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布局与结构,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各院校均建立完善了专业设置随产业结构变化动态调整机制和课程改革随产业技术进步动态调整机制,紧贴市场、紧贴产业、紧贴职业设置和调整专业。2018年我市高职招生专业点775个,全部覆盖了19个专业大类,其中装备制造大类121个,电子信息大类106个,财经商贸大类126个。服务中国制造2025的相关专业点209个,现代服务业相关专业点301个。

我市全面落实高职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启动实施了"十三五"提升办学能力建设项目,对接高端装备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打造117个紧贴产业发展、校企深度合作、社会认可度高的骨干专业,重点建设了50个国内顶尖专业,全面服务对接30个优势产业群。职业院校专业结构与主导产业对接度达90%以上,服务"中国制造2025"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水平显著提升。

四、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搭建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

2017年,我市在全国率先出台《天津市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实施办法》(津教委〔2018〕42号 ),按照顶层设计、分类指导、积极探索、稳步推进的原则,加快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分类招考,探索和完善自主招生、综合评价招生、技能拔尖人才免试、中高职贯通培养等考试招生办法,探索"3+3中高衔接培养"、"3+4中本系统培养"、"3+2 高本衔接培养"、"3+4高硕系统培养"等中、高、本、硕衔接新机制,探索并实施高职学院及应用技术大学通过"文化素质+职业技能"方式招收中职毕业生新途径。2018年开始,春季招生成为我市市属高职院校在津招生的主渠道。通过中高职教育"3+2"对接、面向"三校生"的春季高考、自主招生、专升本等多种途径,初步建立起"人才培养结构完整、内涵衔接紧密、外延联系广泛"的技术技能人才选拔机制与体系。

我市通过加快中职高职系统(衔接)培养、高职本科联合培养,创设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打造了中职、高职、职教本科、专业硕士有效衔接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通道,具有天津特点、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基本形成。作为示范区的标志性成果,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是我国创新设立的第一所职业教育领域的应用技术大学,经过多年重点打造,本科层次专业已增至14个,并经本市学位委员会审议,增设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

五、激发集团化办学活力,建立中高职教学相衔接、学历教育与职工培训相结合的职教集团

我市现有22个职教集团,近年来对渤海职教集团、商务职教集团、电子职教集团等进行转型升级,为建设国家级骨干职教集团奠定了基础。同时,发挥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能力,组建区域性终身学习职教集团,构架了中心城区天津城市职业学院社区职教集团和环城、城郊、滨海新区社区职教集团的四大区域布局;还组建职业院校联盟,搭建了一批不同层级、不同专业、跨行业、跨区域的职业院校联盟,整合学生培养、职工培训和技能鉴定,形成了集约化、规模化的良性运行机制和改革新态势。由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的京津冀模具现代职业教育集团由京津冀三地模具协会、三地院校及训练(培训)中心、三地企业及科研院所等65个理事单位组成,天津汽车模具股份有限公司为常务理事长单位,秘书处设在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集团成立以来,充分发挥带动、示范、辐射作用,行业龙头企业将发展理念、前沿技术、行业标准等与职业院校共享,职业院校汲取行业龙头企业的精华,利用整合的优质资源,用于专业人才培养,提升京津冀三地职业教育的综合实力,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满足京津冀地区行业企业对模具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六、原创首创"鲁班工坊",打造职业教育国际知名品牌

我市原创、首创并率先主导推动实施了"鲁班工坊"建设。"鲁班工坊"一经设立,就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认可,迅速成为了中外人文交流的国际知名品牌。2018年9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明确将在非洲设立10个"鲁班工坊",向非洲青年提供职业技能培训,"鲁班工坊"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自2016年第一个"鲁班工坊"在泰国落成以来,我市目前已建成泰国、英国、印度、印尼、巴基斯坦、柬埔寨、葡萄牙、吉布提共8个"鲁班工坊"。

2018年,我市出台了《推进本市职业院校在海外设立"鲁班工坊"试点方案》(津政办函〔2018〕16号),成立了"鲁班工坊"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推进建设,开展"鲁班工坊"布局研究。2018年12月5日,在习近平主席的见证下,张国清市长与葡萄牙塞图巴尔市长签署共建"鲁班工坊"协议,并亲自揭牌。"鲁班工坊"登陆葡萄牙,标志着以天津为代表的中国职业教育得到西方先进国家的认可;标志着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话语体系、标准体系,经过示范区建设,上升到新的高度。中青报以头版《鲁班工坊"驾船出海" 擦亮中国制造名片》报道了市委李鸿忠书记见证揭牌的柬埔寨"鲁班工坊"教学实况;"鲁班工坊"师生受邀在英国首相府举行的中国农历新年招待会上一展厨艺;受外交部委托与中国驻印使馆成功举办"中国-印度职业教育合作论坛",充分彰显了"鲁班工坊"的品牌效应。

七、协同创新,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

我市积极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搭建了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现代职业教育为主题的装备制造、现代服务、健康服务业和环保产业等12个产教对接平台,成立了"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研究中心"、"京津冀职业教育教学协同发展联盟",组建了"京津冀现代制造业职教集团",将三地职业教育内涵合作引向深入。在河北承德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为协作校,支持援建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并于18年9月开学,创新"1+2"分段培养模式,该校18级新生在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开展学习。推动建设天津交通职业学院青龙分校和天津职业大学威县分校。按照雄安新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需求,天津市教委与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签订职业教育战略合作协议并积极推动落实,建立天津市第一商业学校雄县分校,天津职业大学签约共建培训中心,为雄安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八、深化产教融合,加强平台建设(市发改委)

近年来,市发改委结合工作职责,紧紧围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展工作,积极做好规划保障,综合考虑我市经济发展、产业基础、人口规模、就业需求等情况,在深入调查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天津市"十三五"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建设规划》,重点加强我市职业院校的实训环境及平台建设,鼓励吸引行业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建设。2017年,我委安排市财政预算内资金2亿元支持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实训基地建设,引进企业科研、生产基地,建立校企一体、产学研一体的综合性实验实习实训中心,极大地提升了学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基础能力。另外,《天津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完善海河教育园区资源共享机制,把园区打造成为现代职业教育的示范窗口,依托海河教育园区,组建京津冀先进制造业职教集团,深化产教融合,联合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探索京津冀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衔接机制。建立京津冀职业院校招生计划联合会商制度,消除跨区域高职招生计划壁垒。

九、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落实相关税收减免政策(市税务局)

依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若干税务处理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2年第15号) 第一款规定:企业因雇用季节工、临时工、实习生、返聘离退休人员以及接受外部劳务派遣用工所实际发生的费用,应区分为工资薪金支出和职工福利费支出,并按《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因此,对于企业接收实习生所实际发生的合理支出,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若干税务处理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2年第15号)的规定,可以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十、深化改革,推动技工院校建设(市人社局)

根据职责分工,市人社局负责技工院校的服务管理有关工作。技工院校以培养生产和服务一线的技术工人为目标,是我市培养技术工人的重要阵地。一直以来,技工院校把推动产教融合、促进校企合作,作为深化技工教育改革、提升技工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抓手,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鼓励多元化办学。支持行业、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参与举办或直接举办技工院校,将其纳入本市职业教育整体规划,切实保障行业、企业办学与政府部门办学享有同等待遇。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技工教育,创新民办技工院校办学模式,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举办民办技工院校。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技工院校,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

二是推进产教融合。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实现产教融合,产学研协同发展,全面提升技工教育服务实体经济的实力。使"企校双制、工学一体"的培养模式成为技工教育办学特色。

三是加强资金保障。支持企业和技工院校参与市级、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大师工作室建设。对认定为市级和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基地的,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同时,鼓励技工院校与企业合作,实行"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校企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模式。

以上答复如有不妥,敬请指正。感谢您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关注,希望您一如既往指导并支持我市职业教育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

2019年4月10日

(联系单位及电话:天津市教育委员会,022-8321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