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来华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促进我市老年大学发展,不断提升我市老年教育质量的建议"的提案,经会同市卫生健康委、市民政局、市农业农村委、市财政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体育局、市科技局研究答复如下:
一、不断满足市民特别是老年人文化需要
2016年开始,我市整合教育、文化等优质资源,统筹利用中央和市级文化专项资金,不断满足市民特别是老年人文化需要。一是积极推动文化部门加快实施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公共电子阅览室等重点数字文化惠民工程,推进数字资源、平台及服务等能力建设,使市民借助互联网渠道就可实现相关信息获取、视频点播、场馆导览、活动预约等多样化、个性化、便利化的数字文化服务。二是推动文化与教育等部门间协作,依托教育等部门在数字资源、技术开发等方面的优势,推动教育和文化部门在市民终身教育平台、市民数字图书馆等项目上的共享公用,通过网络、广播电视函授等方式为市民提供数字文化服务,有效提升公共数字文化水平,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等群体多方面的学习、娱乐等需要。
二、促进科学知识普及和科学思想传播
近年来,为提升公民科学素质,促进科学知识普及和科学思想传播,我市面向社区居民这一类重点人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支持开发了《全民健康操丛书》、《骨科疾病的预防与保健》、《漫"话"老年眼病》等科普图书,深入社区开展了心血管疾病预防、急性心肌梗死防治、脑卒中防治知识普及等一系列科普宣传教育活动,在宣传健康生活理念、普及卫生保健知识、提升老年人健康意识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得到广大市民特别是老年人群体的普遍欢迎。下一步,市科技局将大力推进全域科普建设,围绕"全领域行动、全地域覆盖、全媒体传播、全人群受益"的目标,采取支持科普资源开发、支持开展科普宣传教育活动等措施,为促进我市老年大学发展、提升老年教育质量提供必要支持。
三、推进养老服务事业
近年来,我市民政部门从满足老年人实际养老需求出发,不断强化保基本、兜底线的民政职能,进一步完善老年人救助和福利体系,引导全社会共同关注、积极参与养老服务事业,逐步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大社区老年日照中心建设,重点为行动不便、空巢和失独等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等服务,连续10年将照料中心建设纳入20项民心工程。近三年累计建成照料中心(站)208个。在照料中心建设上,要求日间照料中心设有"五室一校":休息室、配就餐室(含阅览室)、文体活动室、健身康复室、医疗保健室和老年人学校;日间照料站设有"四室一课":休息室、配(就)餐室(含阅览室)、文体活动室、医疗保健室和老年课堂,可为居家社区老年人教育提供场所。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照料中心的建设力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照料中心,推进照料中心社会化运营,将照料中心打造为我市居家和社区养老的主要平台。
四、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对老龄人群的服务
推动老年人运动健身便捷化,搭建老年人科学健身平台,提升老年人的身体素质和幸福感,为平稳度过人口老龄化高峰期创造良好条件。积极引导各区体育行政部门及体育社会力量优先满足老年人基本健身需求,支持社区利用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场所组织开展适合老年人的群众性运动健身比赛和活动,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公共和民办体育设施向老年人免费或优惠开放,依托公园、广场、绿地等公共设施及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等城市空置场所,建设适合老年人的设施和器材。加强市区及社会老年体育组织建设,科学指导老年人健身活动,建立老年人健身活动站点和体育团队,鼓励和引导相关体育社会力量拓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运动健身服务。
五、为老年人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近年来,市文化和旅游局积极配合市有关职能部门,关注老年教育工作,指导全市各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不断满足广大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为宗旨,大力推进基层文化设施适宜老年人的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主要工作情况如下:一、强化顶层设计,在实施多项公共服务政策中突出适宜老年人文化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二、强化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督查考核机制。三、成功举办三届市民文化艺术节,为老年人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四、全面推进社区文化志愿服务工作,为老年人提供专项文化服务。五、大力推进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在今后工作中,市文化和旅游局将不断总结文化惠民工作开展情况,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启动总分馆体系建设。二、提升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水平。三、办好第四届市民文化艺术节。四、大力推广全民阅读。市、区联动通过多种形式推动全民阅读进农村、进社区,为老年人提供文化阅读服务。
六、积极推进我市老年教育的发展
(一)加强组织实施
通过对全市2018年各区老年教育情况的调研,各区老年教育有五种管理模式:一是教育局主管(南开区、河西区、河东区、河北区、静海区、宝坻区);二是教育局、民政局主管(北辰区)三是教育局、民政局、老龄委主管;四是教育局、老龄委主管(东丽区、和平区、武清区);五是民政局主管(宁河区)。
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统筹,教育、组织、民政、文化、老龄部门密切配合,其他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老年教育管理体制。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各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沟通协调,通过政策制定、指导监督,共同研究解决老年教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二)完善经费投入机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老年教育的创建和发展,努力增加对老年教育的投入,促进了我市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满足更多的中老年朋友享受老年教育的需求,我市先后成立了天津市老年人大学和天津东方老年大学,市财政对两校的建设在资金上给予了重点支持。同时,市财政每年在年初预算中安排一定的经费,对两所学校开展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给予支持。
2017年,我市实施了老年教育服务能力提升建设项目,对拥有独立校区、办学条件较好、办学历史较长、学员规模较大的区属老年大学举办学校给予2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2017至2018年,市财政共安排专项经费1400万元。同时,为支持天津广播电视大学发挥远程教育和多层级办学的优势,举办虚实结合的"天津市老年开放大学",2018年市财政安排专项经费200万元。
根据代表提出的"建立老年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意见,下一步,我们将积极协调市财政局,结合我市财力状况,努力筹措教育资金,采取多种方式努力增加对老年教育的投入,切实拓宽老年教育经费投入渠道,形成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学习者等多主体分担和筹措老年教育经费的机制。
(三)探索老年教育机构标准化建设
研究制定《天津市区属老年大学验收标准(试行)》和《天津市街道(乡镇)老年学校验收标准(试行)》,探索天津市区属老年大学和街道(乡镇)老年学校的标椎化建设,提升天津市老年教育机构办学条件和服务水平。主要创新点为:一是贯彻落实上位文件要求的各项工作任务和重点推进计划,转化为区属老年大学(老年学校)的设置(验收)指标;二是突出区属老年大学充分发挥在本区老年教育三级办学体系中龙头、示范、引领、指导、服务的作用,突出老年学校为本街道(乡镇)老年教育发展服务,发挥在区老年教育三级办学体系中承上启下的作用,对接区属老年大学,指导村(居)学习中心;三是明确了老年大学、老年学校的独立校舍、学员规模、教室数量、教职工队伍、课程安排等核心内容的具体指标;四是积极拓展线上线下一体学习的形式,创新教学方式,扩大老年教育的覆盖面。
(四)加强老年教育支持服务
创新教学方法,将课堂学习和各类文化活动相结合,积极探索体验式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等模式,引导开展读书、讲座、参观、展演、游学、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的老年教育活动。推动信息技术融入老年教育教学全过程,推进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支持老年人网上学习,搭建老年教育学习平台和学习成果展示平台。推动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站、中心)、科技馆、博物馆、纪念馆、公共体育设施、爱国主义示范基地、科普教育基地等向老年人免费开放。充分激发市场活力,推进举办主体、资金筹措渠道的多元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合作等多种方式,支持和鼓励各类社会力量举办或参与老年教育。
(五)加强队伍建设
鼓励普通高校、职业院校相关专业毕业生及相关行业优秀人才到老年教育机构工作。各级各类学校要鼓励教师参与老年教育相关工作,并纳入本校工作考核,支持教师到校外老年教育机构兼职任教或从事志愿服务。建立老年教育教师岗位培训制度,支持老年教育机构教师、技术和管理人员的专业发展。探索专职人员在薪酬福利、业务进修、职务(职称)评聘、绩效考核等方面享有同类学校工作人员的同等权利和待遇。鼓励专业社工等参与从事老年教育工作。建立老年教育师资库。加快培养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素质优良,以专职人员为骨干、与兼职人员和志愿者相结合的教学和管理队伍。
2019年4月1日
(联系单位及电话:天津市教育委员会,022-83215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