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长者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 > 办理结果公开 > 正文
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对市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第0899号建议的答复
来源: 天津市教育委员会 发布时间: 2018-06-25 12:45

王强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青少年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议”的建议,经研究答复如下:

为加强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强化青少年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天津市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室,结合我市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实际,从课程标准和课程设置、教材内容等角度,梳理了小学、初中和高中等学段课程中关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对王强代表提出的“关于加强青少年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议”给予汇报说明。

【小学部分】

一、从课程标准来看,青少年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课程的指导方向和目标追求。

(一)课程设计的指导方向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部分 前言

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要求基础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部分 前言

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要求基础教育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课程实施的目标追求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情感与态度目标:“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自信向上,诚实勇敢,有责任心”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爱亲敬长,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热爱家乡,珍视祖国的历史与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知识目标:“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了解一些我国历史常识,知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了解影响我国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二、从教材来看,青少年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课程的重要内容。

年级

单元

主题

课题

课时

主要内容

一年级

下册第三单元

我爱我家

10.家人的爱

2

尊老爱幼教育

11.让我自己来整理

2

尊老爱幼教育

12.干点家务活

2

尊老爱幼教育

二年级

上册第二单元

我们的班级

5.我爱我们班

2

集体主义教育

上册第三单元

我们在公共场所

10.我们不乱扔

2

责任感教育

11.大家排好队

2

责任感教育

12.我们小点儿声

2

责任感教育

三年级

上册第二单元

我们的学校

6.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

2

责任感教育

四年级

上册第四单元

关心你,爱护他

1.让爷爷奶奶高兴

2

尊老爱幼教育

2.伸出爱的手

2

尊老爱幼教育

五年级

上册第三单元

我们的国土

我们的家园

6.我们神圣的国土

2

爱国主义教育

上册第四单元

骄人祖先

灿烂文化

8.美丽文字民族瑰宝

2

爱国主义教育

9.古代科技耀我中华

2

爱国主义教育

10.传统美德源远流长

2

爱国情怀教育

正义感教育

社会责任感教育

【初中部分】

一、《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

(一)前言

道德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学校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给予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为适应初中学生的成长需要,思想品德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课程基本理念

1.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

2.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3.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

(三)课程目标

思想品德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莫定基础。

思想品德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

1.情感· 态度· 价值现

· 感受生命的可贵,养成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的人生态度。

· 体会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爱护环境,形成勤俭节约、珍惜资源的意识。

· 养成孝敬父母、尊重他人、诚实守信、乐于助人、有责任心、追求公正的品质。

· 形成热爱劳动、注重实践、崇尚科学、自主自立、敢于竞争、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个性品质。

· 树立规则意识、法制观念,有公共精神,增强公民意识。

· 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认同中华文化,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热爱和平。

2.能力

· 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能够自我调适、自我控制。

· 掌握爱护环境的基本方法,形成爱护环境的能力。

· 逐步掌握交往与沟通的技能,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方法。

· 学习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方法,提高媒介素养,能够积极适应信息化社会。

· 学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多样的价值观念,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标准,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

· 学习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他人、国家和社会的合法权益。

3.知识

· 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常识,掌握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与方法,理解个体成长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 了解我与他人和集体关系的基本知识,认识处理我与他人和集体关系的基本社会规范与道德规范。

· 理解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认识当今人类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根源,掌握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

· 知道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法律在个人、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 知道我国的基本国情,初步了解当今世界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二、从教材来看,青少年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课程的重要内容。

现在天津市初中九年级学生三年来依据以上课程标准,使用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见目录:

第一部分 《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笑迎新生活

第一课 珍惜新起点

第二课 把握学习新节奏

第二单元 认识新自我

第三课 珍爱生命

第四课 欢快的青春节拍

第五课 自我新期待

第三单元 过富有情趣的生活

第六课 做情绪的主人

第七课 品味生活

第四单元 过健康、安全的生活

第八课 学会拒绝

第九课 保护自我

第二部分 《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做自尊自信的人

第一课 珍惜无价的自尊

第二课 扬起自信的风帆

第二单元 做自立自强的人

第三课 走向自立人生

第四课 人生当自强

第三单元 做意志坚强的人

第五课 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

第六课 为坚强喝彩

第四单元 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

第八课 法律护我成长

第三部分 《思想品德》 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相亲相爱一家人

第一课 爱在屋檐下

第二课 我与父母交朋友

第二单元 师友结伴同行

第三课 同侪携手共进

第四课 老师伴我成长

第三单元 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第五课 多元文化“地球村”

第六课 网络交往新空间

第四单元 交往艺术新思维

第七课 友好交往礼为先

第八课 竞争合作求双赢

第九课 心有他人天地宽

第十课 诚信做人到永远

第四部分 《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权利义务伴我行

第一课 国家的主人 广泛的权利

第二课 我们应尽的义务

第二单元 我们的人身权利

第三课 生命健康权与我同在

第四课 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

第五课 隐私受保护

第三单元 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

第六课 终身受益的权利

第七课 拥有财产的权利

第八课 消费者的权益

第四单元 我们崇尚公平和正义

第九课 我们崇尚公平

第十课 我们维护正义

第五部分 《思想品德》九年级全一册

第一单元 承担责任 服务社会

第一课 责任与角色同在

第二课 在承担责任中成长

第二单元 了解祖国 爱我中华

第三课 认清基本国情

第四课 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

第五课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三单元 融入社会 肩负使命

第六课 参与政治生活

第七课 关注经济发展

第八课 投身于精神文明建设

第四单元 满怀希望 迎接明天

第九课 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

第十课 选择希望人生

现在天津市初中七、八年级学生使用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也是依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编写的,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见目录:

第一部分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成长的节拍

第一课 中学时代

第二课 学习新天地

第三课 发现自己

第二单元 友谊的天空

第四课 友谊与成长同行

第五课 交友的智慧

第三单元 师长情谊

第六课 师生之间

第七课 亲情之爱

第四单元 生命的思考

第八课 探问生命

第九课 珍视生命

第十课 绽放生命之花

第二部分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青春时光

第一课 青春的邀约

第二课 青春的心弦

第三课 青春的证明

第二单元 做情绪情感的主人

第四课 揭开情绪的面纱

第五课 品出情感的韵味

第三单元 在集体中成长

第六课 “我”和“我们”

第七课 共奏和谐乐章

第八课 美好集体有我在

第四单元 走进法治天地

第九课 法律在我们身边

第十课 法律伴我们成长

第三部分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走进社会生活

第一课 丰富的社会生活

第二课 网络生活新空间

第二单元 遵守社会规则

第三课 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第四课 社会生活讲道德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第三单元 勇担社会责任

第六课 责任与角色同在

第七课 积极奉献社会

第四单元 维护国家利益

第八课 国家利益至上

第九课 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

第十课 建设美好祖国

第四部分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坚持宪法至上

第一课 维护宪法权威

第二课 保障宪法实施

第二单元 理解权利义务

第三课 公民权利

第四课 公民义务

第三单元 人民当家作主

第五课 我国基本制度

第六课 我国国家机构

第四单元 崇尚法治精神

第七课 尊重自由平等

第八课 维护公平正义

从以上学习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人大代表提出的在中小学课程里增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强化青少年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如责任感教育、尊老爱幼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正义感教育、无私奉献教育等在初中思想品德和道德与法治课程里均有体现。

【高中部分】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依据和标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地规范了“中华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规定的学科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 我国公民的政治认同,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坚持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的价值表达。只有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形成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青少年的政治认同是他们创造幸福生活的精神支柱和价值追求,并影响着中国未来的走向;学生发展政治认同的素养,旨在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成为有信仰的中国公民。

“公共参与” 我国公民的公共参与,就是有序参与公共事务、承担社会责任的积极态度和行动,直接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和义务。广泛的公共参与,彰显人民主体地位,是公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表现,有助于更好地表达民意、集中民智,提高国家立法和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有助于鼓励社会力量热心公益活动、参与公共服务,激发社会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培养青少年公共参与的素养,有益于他们了解民主管理的程序、体验民主决策的价值、感受民主监督的作用,增强公德意识、公共精神和参与能力,成为有担当的中国公民。

二、课程内容

1.思想政治必修课程《哲学与文化》之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理解价值观对人们行为的导向作用,探寻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阐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悟。

◆ 以“面对价值冲突如何选择”为议题,探究生活中进行价值选择的标准。可针对“价值两难”的情况,如竞争与友情、关爱与惩罚、传统与时尚等关系,辨析价值评价中的“动机论”和“效果论”。可针对某项公共政策的制定或解决某个公共问题的不同方案,讨论应坚持什么价值取向,可选择什么策略和方法。

◆ 以“怎样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议题,探究如何弘扬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寻找身边的榜样,感受具体的、现实的典范,为其撰写“颁奖词”。可组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专题解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

2.思想政治必修课程《哲学与文化》之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领会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悟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理解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明确文化交流互鉴的途径和意义; 辨识各种文化现象,领悟优秀文化作品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展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践行者和传播者的自信。

◆ 以“传统文化是包袱还是财富”为议题,探究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可结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讨论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通过“寻找共同的文化记忆”的访谈,搜集习俗方面的故事,组织制作“家乡的文化名片”等活动。

◆ 以“文化的力量有多大”为议题,探究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可推荐对自己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活动和艺术形式,分享对先进文化的体验。可通过社会调查,感受文化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影响。可评析“流行文化与经典文化”的价值,评估现代传媒对文化传播的影响。

◆ 以“文化创新靠什么”为议题,探究文化创新的动力、途径。可组织系列活动,比较、评议各种文化创新的表现。可通过事例解读,说明文化创新和发展源于社会实践。可收集材料,理解交流互鉴、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2018年3月29日

(联系单位及电话:天津市教育委员会,022-28278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