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长者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 > 办理结果公开 > 正文
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对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第0426号提案的答复
来源: 天津市教育委员会 发布时间: 2017-11-27 17:29

中国致公党天津市委员会:

贵委提出的“关于加快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助理天津产学研结合的建议”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

一、创新引领,全面推进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

天津作为我国近代工业发源地之一,职业教育有着深厚的积淀。从100多年前的“工学并举”,到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半工半读”;从2005年教育部与天津市政府共建首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到2010年升级建设全国唯一的“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再到目前的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升级版(职教4.0版)建设,天津职业教育紧贴经济社会转型需求,紧跟改革创新发展步伐,紧扣民生服务改善脉搏,紧随天津城市品牌提升,独具匠心,不断创新理念,开拓思路,夯实基础,强化服务,打造优势,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典型经验, 走出了“支撑经济转型,服务支柱产业;支撑创新发展、服务中小企业;支撑民生改善,服务技能培训;支撑城市品牌,服务国内国际”的“四大支撑”特色发展之路。

截至2016年底,我市高职教育共有应用技术大学1所、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24所,其中国家示范校4所,国家骨干校3所。独立设置高职院校招生专业674个,全日制在校生总数154673人,2016年毕业生首次就业率达到96.19%。

二、坚持立德树人,不断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我市高等职业教育全面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树立正确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讲话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始终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努力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我市高职院校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服务天津“一基地三区”的城市定位,围绕我市优势主导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及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优化专业结构布局,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职业院校服务社会能力,为天津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和输送了大量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三、深化行业企业主导的办学体制与管理体制,“五业联动”推进产教深度融合

我市充分发挥政府推动和市场引导的作用,坚持政府对职业教育的责任,进一步完善了“两完善,一增长,一加强”的体制机制,鼓励行业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行业作用、依靠企业、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体制。2014年6月,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会上,曹小红副市长代表我市做了《稳步推进天津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 全面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典型发言,分享了我市坚持行业办学的经验做法。我市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打造了“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专业”五业联动品牌,自2014年8月开始,由市教委主导,连续举办“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专业对接高端讲堂”,市发改委、市工信委、市商务委、市人力社保局、渤海化工集团、中环电子集团、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用友新道、北京师范大学、全国机械行指委等单位负责人、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剖析天津产业发展趋势及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分析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状况。市教委会同相关委局和企业集团组建了商务类、石油化工类、交通运输类、生物医药类、电子信息类的市级行业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推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校企协同育人。2015年底启动了36个优质专业对接天津优势产业群建设试点,着力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的衔接与配套。

四、深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推进 “现代学徒制”

高职院校积极落实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要求,积极开展“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探索招生与招工一体化改革。院校与合作企业根据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教材、设计实施教学、组织考核评价、开展教学研究等。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加强合作,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校企双方共同负责学生招生、培养和就业。目前,我市高职建有19个市级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5所院校和多家企业入围国家级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联合开展14个专业试点工作。其中,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与我国钟表领军企业天津海鸥表业集团联合申报的“精密机械技术(钟表方向)”,经过多年探索形成了“五双五定”高端手表制造人才培育的现代学徒制模式,即明确“双主体、双身份、双导师、双基地、双评价”和实现“定协议、定标准、定师傅、定岗位、定项目”。迄今为止,学院已向海鸥集团输送了百余名高质量技术工人,十余名毕业生走上技术管理岗位并获各类技术荣誉。

五、深入推动教育教学研究,教学研究成果硕果累累。

我市扎实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鼓励和支持高职院校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调动职业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工作的通知》(教师〔2013〕14号)要求,组织开展了我市首次职业教育市级教学成果奖励工作,经2014年天津市职业教育市级教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评审,我市高职院校共获得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6项、二等奖36项。在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天津市教委副主任、时任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吕景泉教授主持完成的《开发技能赛项与教学资源 推进高职机电类专业综合实训教学的改革与实践》获得全国首个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上,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同志亲自为特等奖获奖者颁奖。我市高职教育还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截至目前,我市高职教育累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14项,进一步强化了天津职业教育领先发展的优势,彰显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的实力和水平。

六、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职业教育国际合作踏上新进程

我市经过3年的开发与实践,完成了50个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的开发任务,由天津市教育委员会组编的《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开发与实践》(上下两册)于2015年正式出版发行。我市高职院校依托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开设试点班131个,试点学生人数4467人。我市职业院校与德国、英国、美国、韩国、新加坡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多层次、多类型、多领域的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有效提高了我市职业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2016年3月8日,由渤海职业技术学院在泰国大城技术学院建立的首个海外“鲁班工坊”正式落成,这是我国在海外设立的首个职业教育领域的“孔子学院”,标志着天津市作为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围绕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配合中国装备“走出去”和国际产能合作,正式启动把优秀职业教育成果输出国门与世界分享计划实施,并搭建起天津职业教育与世界对话、交流的实体桥梁。

七、加强教师专业能力建设,提升双师师资队伍水平

我市启动实施职业院校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加强职业院校校长人才梯队建设,以创新制度和机制为动力,以完善培养培训体系为保障,以实施素质提高计划为抓手,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专兼结合的职教师资队伍。落实国家职业院校骨干教师素质提升计划,结合我市职业教育多年师资培养工作形成的特色与经验,建立形成了国家、市级、校级三级培训制度。积极聘用企业技能大师、能工巧匠到职业院校兼职任教,完善了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和新教师企业实习制度。每年定期组织选派优秀教学管理人员和专业教师赴境外培训,并逐步将境外培训常规化、规模化。完成了高职教师职业教育教师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标准及评聘办法修订工作,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对职业院校教师的新要求,纳入职务评审条件,如增加教师指导技能比赛、开展技术服务等。开展了师资队伍建设情况调研,启动了《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关于加强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培养质量的意见》的起草工作。

以上答复如有不妥,敬请指正。希望中国致公党天津市委员会一如既往,指导并支持我市职业教育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

2017年5月5日

(联系单位及电话:天津市教育委员会,022-83215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