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泽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在小学开设历史课的建议”的建议,经研究答复如下:
现行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体系中,小学没有设置专门的历史课,历史知识作为必修内容已经融入其他相关课程。对于课程的设置、课程标准的修订和教材内容的调整,教育部是有着严格的要求和程序的。我们将密切关注教育部的要求,落实好课程计划。
通过调研,我们以问卷的形式了解到以下情况。
1.小学开设历史课了吗?现行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体系中,小学没有设置专门的历史课。历史知识作为必修内容已经融入其他相关课程。
2.小学如何进行历史教育?小学虽然没有开设专门的历史课,但历史教育并不缺失。历史知识与教学融入到一年级至三年级《品德与生活》、四年级至六年级《品德与社会》相关课程中。体现了历史学习适应小学生年龄与心理特点,将碎片化的历史知识与教育融入生活、融入社会来整体把握。
3.小学历史教育如何体现的?通过2017年2月14日(周二)和3月2日(周四)两次调研,对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现行人教版教材进行基本情况了解,梳理如下:
《品德与生活》第一册(上)第5课《我们的国庆》、第6课《祖国妈妈在我心中》、第13课《欢欢喜喜过春节》。第二册(上)第8课《中秋与重阳》。第二册(下)第8课《鲜艳的红领巾》。
《品德与社会》第四册(下)第一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第三单元《交通与生活》、第四单元《通信与生活》。第五册(上)第三单元《我爱祖国山和水》、第四单元《我们都是中华儿女》。第五册(下)第二单元《追根溯源》、第三单元《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第六册(上)第一单元《走向文明》、第二单元《不屈的中国人》、第三单元《腾飞的祖国》、第四单元《漫游世界》。第六册(下)第三单元《同一片蓝天下》。
可见,《品德与生活》第一册至第三册适合低幼学段的特点,传统教育通过点点滴滴浸润,国情教育通过身边事例感染。《品德与社会》第四册至第六册适合中高学段的特点,在一定阅读的基础上章节专题教育,较为系统与全面。历史教育在小学课程中体现了生活性、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的四个特征。
通过对现行人教版教材的仔细梳理与摘录,并对小学部分教学现状进行调研,得知在素质教育的推动下,各级行政大力扭转了注重升学学科的偏向,历史教育在综合课程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
感谢您对我市教育事业的关心支持。
2017年5月8日
(联系单位及电话:天津市教育委员会,022-28278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