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长者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热点关注 > 正文
跟着总书记感悟人文与经济共生共荣的发展之道
来源: 新华社 发布时间: 2023-07-10 13:06

一座姑苏城,半部江南诗。

打开这座最江南的城,可以用截然不同的方式,就像苏绣中的至品双面绣。

我慕名而来,昨天看了苏州工业园区,今天又来看了苏州的优秀传统文化。”6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有2500多年历史的平江路,感受古城之韵。前一天下午,总书记甫抵苏州,乘车前往马上三十而立的苏州工业园区,考察创新发展。

在苏州采访,有一种突出的感觉:过去从未走远,未来无限可能。

平江路入口处的展厅,展板上,一幅刻制于南宋年间的《平江图》,清晰展示着八百年前平江府的平面轮廓和街巷布局。总书记走近前,细细端详。

展厅另一侧,是一幅视野开阔的俯瞰图──一头是古城最高点,始建于南朝梁时的北寺塔,另一头是苏州工业园区拔地而起的城市新地标。

古城,脉络肌理未变;新区,高楼大厦林立。古今同框、新老对望,这是人文底蕴与时代潮流兼备的独特风景。

走进苏州工业园区展示中心,一种科技感、未来感扑面而来。

明亮的展厅里,苏州在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纳米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的明星产品琳琅满目。

方寸天地、指尖乾坤,在高精尖技术领域,以有限造无限的功夫被发挥到了极致,与苏州人一石代山、一勺代水,以小观大、含蕴天地的园林造景艺术颇有一脉相承之意。

还有这些直观数据展示的产业之城、创新之城、开放之城的硬实力:苏州2022GDP2.4万亿元、全国第六,规上工业总产值4.36万亿元、全国第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高达52.5%,科创板上市企业50家、全国第三,累计实际使用外资超1500亿美元、全国第三……

考察中,总书记深刻道出他的苏州印象:苏州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做得很好,这里不仅有历史文化的传承,而且有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

正因结合,打开了新的空间,创造了新的可能。

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未来、文化与科技、人文与经济,本就可以共生共荣。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一问题进行着长期深入的思考。

翻开《之江新语》,《文化是灵魂》这篇文章中说:

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深厚的人文价值;文化的力量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

另一篇《文化经济点亮浙江经济》,则深刻阐释了文化经济的概念:

所谓文化经济是对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统称,其实质是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互动、融合发展。

党的十八大后,从指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到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再到要求做好经济工作必须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相融互促、相得益彰的发展之道,更加鲜明。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苏州,是读懂人文经济学的绝佳样本。

在平江路,当地负责同志自豪地向总书记细数苏州的文化遗产:

苏州园林、大运河苏州段,昆曲、古琴、宋锦、缂丝、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苏州端午习俗、碧螺春……精工细作,垒筑起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鼎盛人文。

“‘百步之内,必有芳草,这句话可以用在这里。总书记形象地点赞。

在街边一家商铺内,总书记见到了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卢建英。看着心静如水地飞针走线,听闻四代人传承的故事,总书记十分感慨:

中华文化的传承力有多强,通过这个苏绣就可以看出来。像这样的功夫,充分体现出中国人的韧性、耐心和定力,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一番话阐明了自古以来中国人血液里不变的根、本、魂,流贯的意、蕴、脉,传承的精、气、神,不仅要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要在心里传承好

历来手工业繁盛的苏州,厚文之与精工之融为一体,造就驰名中外的苏工、苏作。精密的高科技和细致的传统工艺一样,需要的是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功夫。

苏工、苏作就是当年的专精特新采访中,一名当地干部的话给人启迪,也总会听到一些充满辩证关系的表达,比如苏州人说的是吴侬软语,干的事却很’”“听着声声慢的评弹,酿出时时争第一的城市气质”“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更有达到目的、为了更高目标仍不罢休的韧劲”……

文脉千秋贯,江河万古流。文化的表现形式或有不同,内在灵魂始终如一。

经济发展以社会发展为目的,社会发展以人的发展为归宿,人的发展以精神文化为内核。

城,所以盛民也。这是总书记曾引用过的一句古语。

平江河边、大樟树下,碧螺春茶飘香,琵琶三弦,曲乐悠扬,吴侬软语,百转千回。总书记饶有兴致地同当地居民和游客一道欣赏评弹表演,一曲唱罢,总书记带头鼓起掌来。

住在这里很有福气,总书记笑着同大家说。

平江街道钮家巷社区党委书记张英缨就在人群中,听到这句话心头一热。15年来在古城里工作的往事,涌上心头:从古建老宅保护修缮,到协调处理街坊邻里的家长里短……辛苦指数,换来老百姓的幸福指数。

老百姓的口碑,往往是沧桑巨变中里程碑的缩影。人群中,喊出幸福!”“开心!的由衷之语。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人文经济,归根结底是要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是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的应由之路,也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鲜活实践。

见到总书记时,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卢建英正在创作的作品是太平鸟图。她说,取的是太平盛世的美好寓意。

如今,一幅中国式现代化的壮丽图景正徐徐展开。

一个五千年的文明走向现代化,必然是渊源有自、匠心独运,必然需要当代中国人汲古润今、守正开新。

车辆驶离苏州工业园区,遥见金鸡湖畔,东方之门高高矗立。当高楼大厦在中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总书记曾经说过的这句话,回响在耳畔。

透过东方之门,历史、现实、未来交相辉映,一派潮起东方万象新的恢弘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