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教育
-
·
市教育两委召开机关和直属单位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宣讲报告会
2025-11-28
11月27日,市教委主要负责同志为市教育两委机关和直属单位党员领导干部,作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辅导报告。会议强调,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是在即将进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要准确把握“十五五”时期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深刻领会“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重大原则、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准确把握“十五五”时期教育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全面把握好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关于教育改革发展的新部署新要求。会议强调,要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思政教育提质增效,完善五育并举育人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推动基础教育公平优质发展,在平稳渡峰、扩优提质、减负提质上下功夫;要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持续提升关键办学能力,以技术创新赋能产业升级,持续深化职普融通;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校创新策源能力;要以教育数字化赋能学习型城市建设,夯实数字教育新基建,促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提升终身学习公共服务水平;要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开放,推进改革试点工作,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推动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要按照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十一个更好统筹”的部署要求,高标准编制“十五五”教育发展规划,谋深谋实政策举措、载体抓手,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建设教育强市,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
·
我市积极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变革创新
2025-11-28
从今年秋季新学期开始,我市以高质量建设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国家实验区为契机,在全国率先实现中小学人工智能相关课程全覆盖。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二年级,人工智能培育从实验室的新奇体验,系统化地浸润到全市中小学的日常课堂。课堂焕新 AI成为亲密“学伴”在滨海新区塘沽浙江路小学四年级6班的教室里,李老师轻点智慧黑板,调出“智能宠物小管家”课程界面问道。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手:“自动喂食”“监测健康”……课堂瞬间变成智慧涌流的乐园。这样生动的AI课,已成为学生每周的“固定期待”。“以前觉得人工智能特别遥远,现在通过课堂实践,我才知道原来自己也能设计出简单的智能程序。”四年级学生王梓涵举着自己设计的“智能宠物喂食器”图纸,眼中闪着兴奋的光芒。“为了让AI课更具吸引力、更好理解,老师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感兴趣话题设计课程内容,并融入生活化的应用场景,因此AI通识课深受孩子们喜欢。”滨海新区塘沽浙江路小学负责人介绍,借助天津市智慧教育平台提供的丰富多样的资源库,学校对各年级开展形式多样的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作为面向天津市中小学生的课程,“人工智能基础”以课程纲要为指导,通过纳入地方课程体系,鼓励学生修习人工智能选择性必修模块,有机融入课后服务、研学实践、社团活动等环节,深刻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教学方式。在和平区新华南路小学的课堂上,四年级2班的李泓萱兴奋地展示了他的AI学伴“小飞”:“在英语课上,‘小飞’能实时纠正我的发音;数学课上,它会与我们进行思维对战,验证我们的解题思路;就连写作文时,它也能帮我拓展创意,启发我们写作的角度。”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通过与AI虚拟学伴的深度互动,学生不仅了解了AI技术原理,更学会了如何与AI协作学习。这种“做中学”的方式,不仅让孩子们掌握了AI应用技能,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种‘教师引导+AI辅助+学生主体’的三元协同课堂模式,最大特点是实现了精准教学。”新华南路小学四年级班主任刘老师表示,“AI学伴能实时记录每个学生的学习轨迹,教师可以据此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形成‘教师宏观把控—AI个性支持—学生自主成长’的良性循环。”体系筑基 一场持续推进的教育接力市教委印发的《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实施意见》明确,小学低年级段侧重感知和体验人工智能技术,小学高年级段和初中阶段侧重理解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高中阶段侧重项目创作和前沿应用。和平区岳阳道小学一间教室里,6个小组的同学围坐在一起,正在上一节别开生面的数学课。一位同学正在和AI互动:“我是三年级学生,为什么2月有时28天,有时29天?”老师则在各组间驻足,不时提醒同学们可以继续向AI追问,并传授提问的方法和技巧。这样的场景,源于近年来学校将人工智能课程与小学数学的深度融合。学校提前为学生开设了AI入门课,重点教授“会提问、会分析、会思考”的AI使用方法。“如今,学生不再是被动记忆,而是能借助AI解释问题背后的科学逻辑。通过AI辅助,学生的量感、推理意识等核心素养得到提升,也真正实现了从‘碎片化记忆’到‘结构化认知’的转变。”岳阳道小学校长褚新红说。自人工智能教育实施以来,和平区经过多年探索,形成了以“行政主推、教研主导、学校主体”三维联动为基础、以“数智融合”为路径的系统化推进机制,培育了一支涵盖多学科、多学段的专家型教师队伍,推动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在全区中小学100%覆盖。顶层设计为这场接力赛标定了清晰的跑道。市教委制定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实施意见》,研制《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纲要》和教学指南,明确人工智能教育的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六项主要任务举措,建立健全协作机制,协同推进全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的未来人才,我们系统推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制定印发了《天津市中小学教师人工智能应用指南》,建立了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并特别重视教师人工智能素养培训,系统开展了市、区、校三级人工智能教师培训。”“在天津市教委组织的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专项培训上,我们亲身体验了‘智能宠物小管家’等项目开发,完整经历了从方案构思、程序设计到功能测试的全过程,将所学转化为行动,助力学生在人工智能浪潮中自信启航。”滨海新区塘沽上海道小学教师袁晓蜜说。结合课程思政、教学应用等五大领域,我市精心设计26个教师人工智能常见应用场景,开发了12个模块、37个主题的培训课程。目前,已有4200多人次教师接受培训,为人工智能教育的扎实落地提供了最关键的师资保障。瞄准未来 温度与边界并重的素养培育当AI成为无所不能的“超级学伴”,如何引导学生驾驭技术而非被技术支配,成为AI教育必须回答的命题。在天津市实验中学,一堂题为“人机互启智笔生花”的写作课上,老师以提问开场:“同学们,寒假用AI写过作文的请举手。”教室里齐刷刷举起一片手臂。“感觉怎么样?”回应声此起彼伏:“快,但有点空。”“逻辑好,但没温度。”学生的真实反馈,精准触及了AI应用的痛点——效率与深度的矛盾,而这正是课程设计的起点。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向不同AI工具精准发问,将AI变成“思维发散器”。大家用黑笔在稿纸上勾勒自己的思路,再用红色标注AI的建议。红与黑的对比,正是学生主体思维与AI辅助建议的深度博弈,也让学生的写作认知通过AI得到锤炼。课堂上,老师巧妙结合人机互动引导学生深悟写作本质、重视自主构思,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教学生“合理借AI优化写作”,通过“先原创—再借助—后优化”的流程,杜绝直接复制AI内容的滥用行为。“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将‘AI规范使用’理念融入各学科的课堂,助力学生在实践中理解AI的工具属性,并专门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在课程中同步渗透AI规范使用的相关要求。”天津市实验中学校长刘晓婷说。“天津市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方面的实践,为全国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形成了完整的政策链条和支撑体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熊璋说,“人工智能教育应该瞄准未来人才的需求,支撑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并且它绝非单纯的技术传授,而是支撑青少年应对未来挑战、实现长远发展的素质教育。所以在人工智能教育方面,我们应侧重对青少年面向未来的科学潜质的培养。”“下一步,天津将积极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变革创新。特别是聚焦构建系统化课程体系、做好常态化教学实施、深度开发普适化教学资源、大力建设泛在化教学环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展示活动6项主要任务,积极构建高标准、高质量的人工智能教育体系。”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
·
天津工业大学—莒南县校地才企融合发展大会举行
2025-11-28
日前,“双向奔赴·才创未来”天津工业大学—莒南县校地才企融合发展大会暨沂蒙精神宣讲进高校活动举行。来自山东省临沂市及莒南县的嘉宾、天津工业大学和天津市大学软件学院的师生代表,以及情系桑梓的莒南籍在津人士代表等500余人参加活动,共同见证校地合作开启新篇章,沉浸式感受沂蒙精神的磅礴力量。融合发展大会上,天津工业大学与莒南县人民政府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双方的战略合作进入新阶段。现场,来自天津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与莒南县六家重点企业就人才项目成功牵手,为莒南县产业创新注入宝贵的智力源泉。为进一步延揽贤才,活动现场特聘一批在津工作的莒南籍专家教授担任“候鸟专家”,构建柔性引才新桥梁。莒南县进行了详尽的人才政策专题推介,向天津高校学子以及科研人才发出 “邀请函”。与会嘉宾达成共识,推动校地才企融合发展,是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大要素协同发力、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务实举措,也是“教育赋能地方、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活动现场,“沂蒙精神代代传”主题宣讲通过深情的歌曲、动人的宣讲、生动的小短剧等,再现了革命战争年代沂蒙老区军民同心、鱼水情深的感人故事,深刻诠释了“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是一堂鲜活、深刻、走心的“大思政课”,令在场师生深受触动。作为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天津—临沂生物制造产业校企对接专场座谈会聚焦特定产业领域,搭建了精准的交流平台;莒南县驻天津工业大学高校引才联络站正式揭牌暨“青鸟驿站”的成立,则为长效引才和学子联系服务建立了前沿阵地;同时举办的企业专场招聘会,为广大学子提供了直达莒南优质企业的就业通道;而别具特色的莒南优质农产品大集,则让师生品尝到沂蒙山区的绿色美味,直观感受地方物产的丰饶。 -
·
天津市高校“强国行”团队服务乡村全面振兴活动启动
2025-11-28
11月27日,由市教育两委与宁河区委、区政府联合举办的天津市高校“强国行”团队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系列活动开幕式暨公益集市·宁河站活动举行。开幕式上,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代表分享了服务乡村的实践初心与规划愿景,企业代表围绕产业发展需求进行主题推介。活动现场还举行了“强国行”专项行动“赋能站”授牌仪式,进一步激发校企党建共建、协同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赋能地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天津农学院和天津音乐学院分别向宁河区捐赠图书、钢琴等物资。本次公益集市共设62个服务展位,以“主会场+分会场”相结合的形式开展,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团队通过成果展板、案例分享、互动交流等多种形式进行展示,涵盖农业科技创新、产学研转化成果、健康义诊等服务内容,进一步提升集市的公益性和服务性,让更多高校发展成果惠及群众。“实施高校‘强国行’专项行动,是深入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是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创新举措和有效平台。”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持续深化“强国行”专项行动,健全校地党建共建机制,在成果转化、人才培训、项目共建等方面开展长效合作,以党建引领聚合力,以人才赋能促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增进民生福祉贡献高校力量。 -
·
我市“十四五”期间教育数字化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
2025-11-28
“十四五”期间,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要求,为教育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无论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还是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均实现了多维度、跨越式发展。以教育数字化为战略支点 让课堂拥有智慧底座在芦台第一中学桥北学校,化学教师孙文钰的课堂活力满满。作为学校“AI赋能教学先锋队”队长,课前,他借助DeepSeek开展精准学情分析,通过多轮追问,实现高度个性化的备课,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课中,DeepSeek与N种组合技术的巧妙运用,让教材“活”了起来,趣味课堂游戏、AR技术以及智能体与学生的实时互动,让课堂充满活力。课后,创新性的AI作业布置,引导学生积极使用AI,有效锻炼学生的语言输出与思维能力。针对农村学生阅读难题,他创造性地创建了阅读智能体,鼓励学生课后积极互动,打破阅读困境。芦台第一中学桥北学校诞生于“十四五”开局之年,从开办之日起便坚定不移地踏上数字化道路。五年间,学校从数字基建夯实到AI深度赋能,数字化建设实现“从基建到生态、从工具到赋能”的跨越。基础设施从“覆盖”到“优质”,师生素养从“会用”到“善创”,教学应用从“融合”到“创新”,逐步构建了“环境智能、教学创新、治理高效”的智慧教育生态,累计获市级以上教学成果20余项,成为区域智慧教育的标杆。在北辰区青光小学四年(3)班的课堂上,一场关于“人工智能机器人”的探索正在上演。授课教师王赛赛点开平台资源包里的动画视频,一个个机器人仿佛被注入了生命:它们的内部结构在屏幕上立体呈现,运动轨迹清晰明了。最让学生兴奋的是动手环节——当简易机器人教具被分发到小组时,一双双小手小心翼翼地触摸着每一个部件,不时发出阵阵惊叹。在这所乡镇小学的课堂上,AI不再是遥远的概念,而是触手可及的现实……今年秋季学期,“人工智能”(AI)成为天津中小学课表上的正式课程。在“天津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上,专门开设了人工智能课程专区,为义务教育一至九年级和高中一、二年级的人工智能通识课提供包括教学课件、教学设计、微课视频、活动素材在内的全套资源包。这套凝聚了全市智慧的市级资源包上线后,在各所学校的创造性实践中焕发出蓬勃生机。天津市第四十一中学的学生拥有一份神奇的“个性化学习手册”,发现学生函数学习稍显吃力,系统推送针对性练习;发现学生在几何方面表现出色,系统则推送更具挑战性的问题……错题整理、变式题推荐一目了然。河西区平山道小学体育教师手中的平板端,学生心率、跳绳次数清晰可见,教师依据数据调整运动强度与时长,保障体育课堂科学安全。平山道小学后勤主任翟松介绍,“从数据看,一学年来,全校跳绳优良率为78.9%,较前一年增长9%。近60%的学生在跳绳项目上加分,最高加20分。全校体质健康优良率较前一年提升10%。”以体育课堂为突破,平山道小学全方位引入人工智能。学校打造创新型互动教学空间,拓展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应用场景,以智能化驱动教学变革。作为我市唯一一个国家级智慧教育示范区,近年来,河西区始终将教育数字化作为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点,积极探索技术赋能教育生态重构的创新路径。在战略层面,河西区整体布局“一三七”智慧教育特色发展模式,形成“AI+七大工程、三层赋能”的教育发展闭环,构建起“基础层、应用层、生态层”梯度赋能的智慧教育生态系统。河西区智慧教育场景赋能的实践,始终以“区域特色、模式创新、案例引领”为核心,形成了数据治理模式、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模式、教师教研模式和全景育人模式的“五大模式重构”实践体系。近年来,河西区教育系统沿着“构建区校联动机制、贯通智慧教育场景、共建教育创新生态”的实施路径,通过“课堂革命筑基、教师发展赋能、治理升级增效”三位一体的实践,主动拥抱人工智能,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打造具有河西特色的AI教育创新案例,打造“AI育西岸 智臻未来”教育品牌,为全市乃至全国智慧教育提供河西经验。智能化建设拓展升级 全方位重构校园生态在我市各高校,数字化正在给校园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不起眼的角落里,食堂版“美团”正在改变校园的“抢饭”生态。天津科技大学在校园App上推出的“线上点餐系统”,学生手机预约下单,到时间直接取餐,高峰期等候取餐时间从原来的10多分钟缩短到1分钟内,极大提升了师生用餐体验。“十四五”期间,市教委大力推进高等教育数字化融合发展,基本建成高校智慧校园“云、网、端”一体化服务体系,校园智能化建设不断拓展。高校资源整合与建设持续推进,数字资源使用量逐年提升。天津大学的全景教学空间,不再受传统教室的时空限制,“炫酷”的教学设备和“潮流”的课堂模式深受师生喜爱。天津大学全景教学空间占地341平方米,能同时容纳200人开展活动,是集网络教学、实境教学、三维模型授课、分组授课、虚拟实训、远程同步课堂、科学研究于一体的一整套软硬件融合空间,真正实现了“一个课堂,多种教学模式”。在Live教学模式中,全景教学空间支持60人同时在线,教师在教学空间现场授课,学生可以在全球任何地方上课。独特的教学空间设计布局、大型LED环幕墙等各种软硬件基础,保证了全景教学空间内的实时互动教学的低延迟、强互动、高体验。在360度实景教学模式中,全景教学空间彻底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开创了情境导向的“实景教学”新模式。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主题,营造恰如其“氛”的真实场景,帮助学生体验一些无法亲临其境、前所未见的场面。此外,全景教学空间完全颠覆和重新定义了整个VR教学模式,师生无需穿戴设备即可体验VR场景。教师可利用手持平板或挂壁式平板触控操作三维模型,操作结果同步在LED环幕上呈现,让讲授更加自由。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兴起,对于专业、课程的设置形成了深远影响。近几年,南开大学聚焦人工智能学科发展、人才培养、智库建设,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智时代新动能与学科专业建设深度融合,增设了密码科学与技术、数字经济、智能医学工程等具有发展潜力且能够促进交叉融合的学科专业。同时,先后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密码与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数字经济交叉科学中心、智能传感交叉科学中心,中国工程院与天津市人民政府共建的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也落户南开。学校创新本科专业建设路径,拓展学科交叉融合的边界与范围,加强金融、经济、管理、医学等学科与人工智能的交叉融合,开设了智能金融、商业数据分析与决策、数据智能与社会政策分析等一批跨学院、跨学科的微专业。此外,学校以数智赋能优化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系统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构建面向所有学生的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群和面向各学科(专业)学生的“人工智能+X”学科交叉课程群,系统打造“人工智能+微专业”及人工智能系列辅修等多层次人才培养项目,推进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目前,学校已打造180余门人工智能系列课程群,实现从“通识基础”到“专业进阶”再到“多元拓展”的渐进式培养模式。这些鲜活的案例,只是“十四五”期间全市各高校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的冰山一角。从专业设置到课程建设,从硬件设施到课堂模式,从后勤保障到生活所需,数字化重构了校园的方方面面,也带来了肉眼可见的提升和便利。“人工智能+”提升行动计划 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我市职业院校纷纷行动,建设人工智能数字化教材,强化人工智能专业群建设,积极与相关企业紧密合作,热情拥抱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今年起,我市启动职业教育“人工智能+”行动十项措施,在优化专业布局、重构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持续发力,深入推动人工智能赋能职业教育变革,实现职业教育与科技的双向赋能。天津市职业教育“人工智能+”行动中,明确提出重构专业体系、加强教材建设等要求。时间回到2024年11月,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在天津举办期间,天津市人工智能赋能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联盟正式成立。作为联盟首个重要成果,《人工智能通识教程》数字教材于成立大会上发布。“该教材是落实教育部创新教材呈现方式、加快以数字教材为引领的新形态教材建设要求,由联盟内职业院校和行业头部企业联合编制而成。”教材主编、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杨美霞介绍,教材面向全国职业院校所有专业开发,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编写模式,内容涵盖人工智能基础理论、行业应用、国产大模型等知识点,是具有融媒体、交互式、智能化特征的新一代数字教材,并配有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目前,该教材已在全市多所职业院校推广使用,其“人工智能+实战讲解+模块化实训”的架构显著提升了教育教学效果。与此同时,市教委积极探索在全市高职院校面向各专业(不含人工智能相关专业)低年级开设不少于16学时的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通识课程。通过联盟成员单位的协同合作,打造人工智能课程共建共享平台,重点开发了人工智能“1+X+Y”系列课程资源,即1门人工智能通识课,X门“人工智能+”技能素养课,Y门“人工智能+”岗位实训课。组建天津市人工智能赋能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联盟,开发《人工智能通识教程》数字教材,推动人工智能“1+X+Y”系列课程建设,三者相互关联、协同发力,形成“人工智能+”提升行动计划的闭环链条。五业联动、产教深度融合是我市职业教育多年来勇立潮头的制胜法宝,在人工智能时代依然如此。五年来,我市多所职业院校与人工智能领域的企业开展密切合作,培养相关人才的同时为企业攻坚克难。天津职业大学人工智能专业群依托现代学徒制试点和产教融合项目,精准对接信创产业链需求,与企业共建“现场工程师”培养项目,600余名学生进入24家领军企业顶岗实习,企业满意度达100%。同时,19名教师被派驻企业担任科技特派员,开展横向课题建设9项,助力企业攻克显卡适配、数据后台运维等“卡脖子”难题。此外,还联合龙头企业建成PK体系信创实训基地等,年培训超5000人次,校企联合技术攻关年创效超千万元,成为区域信创产业的“技术孵化器”。天津滨海职业学院人工智能学院与启迪之星孵化器深度合作,将企业承接的项目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的实训教学。40名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均通过考试成为人工智能解决方案认证工程师。企业则节约了开发成本15万余元,缩短了项目交付周期,校企合作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双赢。 -
·
天津医科大学为“健康中国”注入蓬勃动能
2025-11-28
“十四五”期间,天津医科大学以学科交叉融通、基础与临床结合、培养卓越医学人才为内涵积极探索新医科建设,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教学体系,为“健康中国”战略落地见效筑牢教育根基。多学科深度融合 培育“医学+”交叉复合型人才今年,天津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技术学院集中引进8位高端人才,其中有6位是工科背景的“80后”“90后”青年。学院相关负责人说:“这个力度,是学院近5年来的第一次,将对智能医学工程专业建设起到重要支撑作用。”作为教育部首批智能医学工程专业共建单位,2019年,天津医科大学智能医学工程专业开始招生。“让医学拥抱智能,让传统拥抱创新,重在培养学生将人工智能技术和工程技术手段与医学需求相融合的能力。”该负责人表示。学院开足开齐病理生理学、组织胚胎学等16门医学课程,由大学附属医院临床医生结合临床痛点和前沿需求进行讲授,同时开设自动控制原理、机器学习与模式识别等智能类、工程类课程。经过多年探索,形成了生物医学信号处理、医疗大数据分析、医学仪器设计三个培养方向,建立起“智能+医学+工程”的特色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体系。对新医科的探索不止于此。以医、理、工融合为目标,学校重塑生物信息学专业,依托学校优质临床资源和天津超算中心、华大基因等头部机构,开设统计遗传学、高通量测序技术与数据分析等交叉学科课程,开展项目式课程教学,构建阶梯递进式科研训练体系。此外,学校整合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康复治疗学、眼视光学4个专业,组建医学技术学部。学部开设了人工智能在医学中应用的相关线上课程,并推广至全校及各附属医院,形成了融合的专业基础、专业延展和智慧课程群,为新医科建设提供核心支撑。医学技术学部相关负责人说:“我们与金域医学检验中心等共建现代产业学院,进行校企协同育人,产教协同实验教学获批4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获批天津市教学成果一等奖。”“朱宪彝”班领航 “特区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了弥补我国基础医学人才缺口,学校开设基础医学“朱宪彝”班,每年招收20名学生,采用本博贯通、精英化培养模式。学生需在6-7个实验室轮转,沉浸式体验科研场景。学校集结顶尖师资组建“导师天团”,手把手将学生“领到科研的大门前”。“他们慢慢会找到主攻方向,有的擅长实验,有的擅长分析,高年级的学生都已经是实验室的骨干力量了。”基础医学院教授张恒是国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B类入选者,去年,他以通讯作者身份在Nature发文,而共同第一作者李徐梓超、何秋秋、王枭燊都是不同年级基础医学“朱宪彝”班的学生。截至目前,基础医学“朱宪彝”班学生在本科阶段主持或参与各级各类课题150余项,发表论文48篇,其中SCI收录30篇,30人次在全国大学生医学创新大赛上获奖。“基础医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获评天津市教学成果特等奖。有了基础医学“朱宪彝”班的成功经验,学校又开设了临床医学“朱宪彝”班,探索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路径。“我们将以这两个‘朱宪彝’班为试点,进一步探索医工、医理融合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学校教务处相关负责人说。锚定“健康中国2030” 推动医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期间,秉承“德高医粹”育人理念,天津医科大学以新医科建设为引领,以一流专业建设为抓手,深入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积极构建起具有学校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有力推动了新医科统领下的医学教育创新发展。面对国家“健康中国”战略深入推进、人口老龄化加速和生物医药产业转型升级,天津医科大学将持续以推进“新医科”为牵引,以重大需求为导向,统筹谋划设立人工智能学院,加快推进医学技术、“公共卫生+人工智能”等交叉学科建设,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科技创新效能,为高水平研究型医科大学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为“健康中国”战略深入实施注入蓬勃动能。 -
·
天津工业大学成立成果转化一站式服务平台
2025-11-28
11月27日,天津工业大学成果转化一站式服务平台成立暨技术经理人聘用仪式举行。通过全链条服务,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仪式上,学校为49名技术经理人集中颁发聘书,其中校内技术经理人39名、校外技术经理人10名。这支专业化队伍将承担起连接校内科研项目与校外企业需求的桥梁作用。会上,同步成立的成果转化一站式服务平台,创新构建了知识产权“申请—保护—孵化—交易—落地”的全生命周期服务模式。平台整合了3家知识产权代理机构、1家知识产权交易平台,以及专注于项目孵化的相关单位优质资源。该平台旨在构建集知识产权保护、供需对接、技术交易、政策咨询、投融资服务、孵化加速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体系,致力于为创新团队提供全方位、全流程、专业化的成果转化服务。此外,学校新开通的工研系统,可实现成果转化项目申请与过程管理、专利与软著申请、用章用印申请等业务全流程线上办理和审批,显著简化了成果转化办理流程。天津工业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构建的技术经理人成果转化一站式服务平台,将通过专业化市场运作机制,有效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实现创新资源与市场资本的高效对接,为区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 -
·
天津市教师队伍管理者研修班举办
2025-11-27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四中全会关于“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等重大部署,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指示要求及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以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支撑教育强市建设,日前,由市教育两委主办,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市教师培训管理与研究中心、天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承办的天津市教师队伍管理者研修班在天津师范大学举办。市教育两委、各区教育局、高等学校、直属学校相关负责人、“天津市中小学校长领导力提升计划”学员等共320余人参会。本次研修紧扣“‘十五五’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与师德师风长效机制构建”核心主题,采取“权威解读、分组研讨、成果汇报”等方式组织开展。研修期间,特邀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相关负责人带领学员系统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的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深入剖析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面临的新形势与新挑战,结合案例阐释弘扬教育家精神、落实师德师风建设各方面要求的实践路径,为学员筑牢思想根基、丰富实践路径。邀请我市高校有关专家聚焦“‘十五五’时期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规划编制”主题,结合我市“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要求,从目标确定、战略分析、指标确定、实现路径、评价评估、组织实施等六个维度,详细阐释了如何构建与产业发展需要、高校“双一流”建设等相匹配的教师队伍建设体系,明确了学校在开展人才引育、教师梯队建设等方面的发力方向。同时邀请我市高校和科研机构相关专家,分别就强化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和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分阶段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指引等相关文件为学员进行了分组解读。此外,研修还设置了“分组研讨”环节,组织学员结合日常工作实际,围绕“推动师德师风长效机制建设”“更好开展教师队伍建设‘十五五’规划”等主题交流经验、凝聚共识,并推选代表进行成果汇报,形成了多项可借鉴的实践经验。学员们一致认为,本次研修兼具政策高度和实践指导意义,将以此为新起点,把所学所思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具体举措,在教师培养、师德建设等工作中创新方法、提质增效。此次研修的成功举办,进一步提升了我市教师队伍管理者的思想认识,校准了“十五五”教师队伍建设的工作方向和具体目标,为构建与教育强国、教育强市相匹配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下一步,市教育两委将持续搭建常态化交流平台,推动研修成效转化为天津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为服务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天津力量。 -
·
我市举办“校园足球课程建设与课程思政融合”专题研修活动
2025-11-27
近日,天津市“校园足球课程建设与课程思政融合”专题研修活动在滨海新区举办。来自全市大中小学的体育教师代表、各区体育教研员及校园足球相关负责人参加活动,通过经验分享、沙龙研讨、教学展示等,共探校园足球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推动体育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活动中,天津体育学院教授作《校园足球相关政策解读:聚焦育人价值与思政融合落地》专题讲座,系统梳理国家教育政策,剖析校园足球育人内涵,为思政元素与足球课程的有机融合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引。经验分享环节,天津大学附属中学教师以“校园足球名师工作室建设与实践”为题,详细介绍了学校在足球梯队建设、课程设计、师资培养等方面的创新做法,展示了体教融合背景下校园足球育人的成功范例。“足球说播课”现场示范环节,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小学教师以“脚内侧踢球与接球技术”为例,讲解技术动作,并通过情景设置、小组对抗等,引导学生在玩中学、练中悟。 -
·
国际一流高校来津交流
2025-11-27
11月23日至25日,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创业俱乐部代表团一行来津开展为期3天的考察交流。在津期间,代表团实地参访天津大学、南开大学,重点考察校园环境、大科学装置、大型仪器平台、创新创业教育载体,并走访代表性科创企业,深入了解天津科技创新体系与成果转化生态。此次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创业俱乐部代表团的参访,既体现了国际一流高校对天津科创生态的认可,也有望推动中欧在青年创业培育、技术成果转化和跨境资源协同等领域的务实合作。 -
·
天津美术学院非遗研培班结业
2025-11-27
近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天津美术学院第十五期培训班(泥塑技艺传承与创新研修)结业仪式暨结业作品展举行。今年是“非遗研培计划”实施的第十个年头,天津美术学院作为该项目的全国首批承办院校之一,已举办了15期培训班。丰富的课程设置和专业的教学水平让学员受益匪浅。学员代表说:“此次培训不仅提升了我们的技艺水平,更在创作题材、手法与观念上打开了新思路,深刻领悟了非遗背后承载的文化内涵。”非遗研培项目组组长、天津美术学院院长邱志杰表示,非遗凝结和传递着一个民族和地域的历史记忆、共同情感和经验智慧,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是传统文化的瑰宝。众多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相聚“天美”,切磋技艺、增进学养,把所思所想运用到社会美育、文旅融合、产业创新等各个相关领域,必将生发出更多的成果。系统呈现天津美术学院非遗研培教学体系和成果的《守艺·焕新——2016—2025天津美术学院非遗研培成果汇编:优秀作品集》,日前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
·
中国民航大学“运动润心•活力养心”心理运动会举行
2025-11-27
为深化心理健康教育内涵,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国民航大学“运动润心·活力养心”心理运动会日前启幕。活动吸引800余名学生组成80余支参赛队伍,在趣味集体项目中协作角逐,于运动激情中释放压力、调节情绪,沉浸式感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别样魅力。本次心理运动会以“参与为先、协作至上、快乐为本”为核心,弱化竞技输赢,聚焦心理疏导与团队凝聚。赛事创新设置“学院队”与“业余队”双参与通道,学院队由各学院择优推荐,业余队面向社团、班级、寝室等各类学生组织开放,让不同群体的学子都能拥有平等参赛机会,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我们希望通过趣味运动形式,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运动是调节心理状态的‘良方’。”学校心理中心指导教师表示,引导学生走出宿舍、动起来,本身就是高效的压力管理方式,而良好的身心状态,更是学子从容应对学业与生活挑战的重要基础。中国民航大学历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实践,构建了多元化心理育人体系。本次心理运动会是学校深化“运动中航大”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重要举措,通过将心理疏导理念融入体育竞赛,创新了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学子们在轻松愉快的体验中感悟团队支持、收获运动乐趣,实现“寓教于乐、以动润心”的育人目标,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
·
天津农学院举办秋季双选会
2025-11-27
天津农学院2025年“宏志助航”秋季双选会日前举办。本次双选会聚焦农业特色与区域发展需求,共吸引61家优质企业和1800余名毕业生参会,涵盖农业科技、畜牧养殖、生物工程、制造业、物流等重点行业。各单位共提供900余个就业岗位,岗位需求与学校专业设置高度契合。会场内,毕业生手持精心准备的简历,积极投递、从容面试,展现出扎实的专业素养和良好的精神风貌。企业招聘代表耐心解答岗位要求、发展路径与薪酬福利,供需双方高效互动、精准对接。为提升毕业生求职竞争力,双选会现场特别设立“求职咨询专区”,邀请中国教育在线老师为毕业生提供一对一指导简历优化、面试技巧等专业指导。下一步,学校将继续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稳就业”“保就业”有关决策部署,以“宏志助航”计划为抓手,聚焦毕业生就业需求,促进2026届毕业生特别是重点群体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持续拓宽就业渠道和挖掘就业岗位,不断优化就业服务体系,为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提供坚实有力的保障。 -
·
我市举办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比赛
2025-11-26
为加强体育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提升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继2024年举办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比赛后,由市教委、市教科院联合主办天津市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比赛近日在天津医科大学落幕。全市各高校体育教师踊跃参赛,展现了新时代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功底与精神风貌。赛事紧扣“以赛促教、以赛促研、以赛促提升”目标,从理论、技能、实践三个层面设计比赛内容。理论环节围绕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设计等展开,夯实教师理论基础;技能环节涵盖田径、球类、武术等项目,检验教师运动技能;实践环节中,结合高校学生特点与教学目标,通过模拟上课、录像评审,考察教师课堂组织与创新能力。此次赛事既是对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检阅,也搭建了校际交流桥梁。教师在竞技中找差距、明方向,也带动各高校以赛事为抓手,重视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为高校体育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 -
·
2025年华北五省(市、自治区)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在我市举行
2025-11-26
日前,以“观乎人文,化成天下”为主题的2025年华北五省(市、自治区)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天津赛区团队赛决赛在天津师范大学举办。此次决赛包括律诗展示、经史论议、人文演绎3个环节,各代表队要分别通过以指定素材创作的七言律诗、在“四书五经”以及结合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基础上引史议论、在还原一个个历史故事的基础上自编自导自演短剧,全面展现参赛选手的人文知识水平、综合运用能力以及抗压和应变能力。经过激烈角逐,天津师范大学和南开大学代表队分获第一、二名,将代表天津赛区参加在北京举行的总决赛。华北五省(市、自治区)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是由北京市教委、天津市教委、河北省教育厅、山西省教育厅、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联合举办的大学生学科竞赛,旨在增进大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提升阅读人文经典的积极性、培养既有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又具科学与艺术精神的优秀创新人才。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12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