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政务网 2019年12月3日星期二

简体| 繁体 无障碍 长者模式

名    称 :
市教委关于印发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建设指南的通知
索   引  号 :
11120000000125225X/2022-00010
发 布 机 构 :
天津市教育委员会
发 文 字 号 :
津教政〔2021〕25号
主    题 :
教育\高等教育
成 文 日 期 :
发 文 日 期 :

市教委关于印发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建设指南的通知

各普通高等学校: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天津市委办公厅 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措施》,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根据教育部印发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2017 年修订)、《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体艺〔2002〕13号)、《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教体艺〔2014〕4号)的要求,结合我市教育实际,研究制定了《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建设指南》,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2021年12月30日

(联系人:体美劳教育处,王丽华;联系电话:83215103)

(此件主动公开)


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建设指南

一、引 言

(一)体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核心内容和重要途径。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使当代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教体艺〔2002〕13号,以下简称《纲要》)、《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的通知》(教体艺〔2014〕4号,以下简称《标准》)、国务院批准发布实行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2017 年修订)和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精神,指导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深化体育课程改革,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特制定《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二)《指南》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增强综合素质为目标,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目标,是指导和规范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建设的基础性文件,是相关政策文件的具体落实。

(三)《指南》以目标引领内容,注重深化课程改革,促进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和身体活动有机结合,成为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

(四)《指南》由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的性质、目标、分类与结构、内容及基本要求和实施途径组成,供学校和教师制定课程教学计划时参考和选择使用。

二、体育课程性质

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并通过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等学习领域实现体育课程的目标。

三、体育课程目标

体育课程的目标是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教会、勤练、常赛”的课内外体育活动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体育态度,在获得体育基础知识与基本运动技能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四、体育课程类型与结构

以体育课程的性质为依据分为学科性体育课程和活动性体育课程。学科性体育课程和活动性体育课程是学校体育中两类不同类型的体育课程,二者之间是一种相互补充而非相互取代的关系,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为实现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目标,应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和校外(社会、野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大课程结构。

五、体育课程内容及要求

(一)体育课程内容

1.依据体育课程内容的性质分为理论性课程内容和实践性课程内容。

理论性课程内容是以基本知识和观点的形式呈现的,相对来讲有比较明显的范围,主要包括身体生长发育及保健知识,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知识,各项运动项目的基本规则、裁判法;健康教育知识体系、行为规范体系和能力体系,包括营养知识、健康生活方式、运动防护与急救知识、预防传染病、预防艾滋病、戒毒、食品安全、人身安全等。

实践性课程内容是以身体练习的形式呈现的,其练习手段多种多样,包含了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的基本运动技能和专项运动技能。基本运动技能包括跑、跳、投等田径和体操的内容,具有灵活性、柔韧性、平衡性、协调性特点。专项运动技能包括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武术、跆拳道等,能够让学生不断提高运动水平,爱上运动。

2.依据运动项目可将体育课程内容分为各种球类运动、田径运动、体操运动、武术运动、冰雪运动、水上运动等。这种分类有利于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运动技术。

3.依据体育的功能可根据“三维”健康观、体育的本质功能重新构建体育课程的内容体系,将体育课程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每个学习领域都有相应的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内容或活动建议。

(二)体育课程要求

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程,四个学期共计144学时。在体育课程的学习中,以学生的身体练习为主,应安排约10%的理论教学内容(每学期约4学时),以扩大体育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修满规定学分、达到基本要求是学生毕业、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普通高等学校对三年级以上学生(包括研究生)开设体育选修课。各校应根据本《指南》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制订教学大纲,自主选择教学内容。

落实“每天锻炼1小时”的要求。要求学校把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作为学校日常教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六、体育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是把课程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体育课程实施是体育教师依据《纲要》、《标准》和《意见》等文件要求,参照《指南》建议的课程内容体系,结合体育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从学生学习水平、体育素质及学校教学条件出发,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体育活动、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过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方面:

(一)在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紧扣课程的主要目标,把“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作为确定课程内容的基本出发点,加强体育课程和教材体系建设,充分反映和体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纲要》、《条例》、《标准》和《意见》的内容和要求。

(二)根据《指南》精神,不断深化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在教学内容方面,要做到“教会 勤练 常赛”。“教会”包括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和专项运动技能。“勤练”,体育课要留作业,要求每天校内校外均有1 小时的体育锻炼活动,“常赛”,每个学生都要参加体育竞赛。课程内容选择与教学方法个性化和多样化,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具体选择什么课程内容、什么方式和步骤去实现课程目标,由学校来决定,为学校选择课程内容留下较大的选择与开发空间。

(三)注重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各学校可以依据《指南》精神,结合本校的体育实际情况,如体育师资力量、学生体育基础、场地设备条件、学校体育传统等,制订适合本校的体育课程教学方案。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体现课程弹性和地方特色。各学校可根据《指南》编写供教师使用的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手册等,不断丰富课程资源。

(四)注重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的改革,做好学生学习评价、教师教学评价以及课程建设评价,落实好《天津市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倡导以《指南》为依据,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体育课程教学的吸引力,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促进体育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体育课程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体育课程编制者与实施者之间相互影响和作用的过程。体育教师可根据《指南》不断加强课程设计以适应学生实际情况。

    附件: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建设内容及实施建议

附件:

| 政策解读
| 相关政策
|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