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教委关于印发提升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十条措施(2024年修订)的通知
各区教育局、直属学校、行业办中职学校: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体育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部署,认真践行“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着力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市教委结合《天津市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措施》《天津市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实施方案》等文件要求,经与市体育局等有关单位研究,对《提升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十条措施》进行了修订,请认真遵照执行。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要加大宣传力度,丰富宣传形式,营造出轰轰烈烈重视、支持体育的浓厚氛围。市教委将对措施落实情况进行不定期督导检查,对落实不到位的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督促限期整改,整改不力的,依法依规予以严肃问责。
2024年4月1日
(此件主动公开)
提升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十条措施
(2024年修订)
一、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
通过有效利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及课后服务时间等,保障到2024年秋季学期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高中阶段学校每周3-5节,严格按照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中小学开展体育课“晒课表”活动,学校不得以任何形式挤占体育课。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学校每天上、下午各安排不少于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并纳入教学计划,列入作息时间安排。除大课间外,确保小学生15分钟课间活动时间、中学生10分钟课间活动时间,任课教师要按时下课、不得拖堂,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督促学生课间走出教室、适当活动。学校不得设置限制学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学校课后服务要更多地用于学生自主开展体育活动。学校要加强体育课、大课间和课外活动之间的衔接和联动。实行中小学体育家庭作业制度,编制中小学生家庭体育锻炼指导手册,同时配发记录手册便于学生和家长进行记录评价。寄宿制学校要坚持早操制度。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体育锻炼时间。
各区教育局每学年要至少开展2次学校体育课开课和体育活动开展情况检查,对未达标的学校,区教育局要约谈学校主要及分管领导并督促整改,检查结果在全区教育系统内通报。市教委每学年采取“四不两直”方式,至少开展2次全市中小学体育课开课和体育活动检查督查,对未达标的区教育局,市教委约谈区教育局领导并督促整改,检查结果在全市教育系统内通报。
二、提高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质量
立足不同教育阶段学生体育能力和体质水平差异,围绕课程目标和运动项目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发我市体育教学资源。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增加田径、体操、武术、球类等运动项目的基本技术动作教学。高中阶段学生应掌握1至2项运动专长,选学球类、田径、体操、水上运动、冰雪运动、武术等体育运动项目。按照“教会、勤练、常赛”要求,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注重运动技能学习和实践练习,保证体育课合理的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杜绝“说教”式体育课,上好“出汗”的体育课,激发学生体育兴趣。市教委联合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区教育局联合区教师发展中心每年对中小学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教学质量情况进行不定期督导检查。
在天津师范大学、天津体育学院、天津体育职业学院成立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基地,分项目定期开展体育教师培训,提升体育教师专项教学、科研和赛事组织等能力素养。各区教育局要按标准配齐配强中小学校体育教师,制定本区体育教师培训计划和安排。市、区两级教育行政部门联合体育部门3年内对全市体育教师轮训1遍。开展体育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教学展示)活动,发挥优秀体育教师示范引领作用。
三、开设学生体育活动“超市”
各学校因时因地根据学生体质差异、身体发育规律和体育场地、体育设施实际情况,有效利用每天的大课间、课后服务时间等,面向全体学生开设自主选择的体育活动“超市”,增加学生体育活动内容的选择性,要积极挖掘民间体育资源,灵活开展跳绳、转呼啦圈、跳猴皮筋、踢毽子、扔沙包等简便易行、喜闻乐见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和趣味项目,利用走廊、校园“边角料”打造“微操场”,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体育锻炼的乐趣,营造“处处是运动场、时时可锻炼”的活跃氛围。各学校学生体育活动“超市”运动项目不得少于10项。学校应当完善管理制度,保障学生在课间、课后使用学校的体育运动场地、设施开展体育锻炼。鼓励各学校与高等学校、体育运动学校及社会体育力量合作,充分整合资源,丰富学生体育活动“超市”运动项目和服务内容。
四、强化大课间体育锻炼
中小学上午大课间应认真组织全体学生做好广播体操和眼保健操,有条件的学校可结合实际自主开发易学、易做、运动量适中的自编操等。利用好每周下午的5次大课间,组织学生至少开展3次集体跑步,小学一、二年级学生400-600米(学生根据体质情况可走跑交替进行),三、四年级学生600-800米,五、六年级学生800-1000米,中学生不少于1500米,可通过各种各样的图案跑并配合音乐来提高跑步的趣味性;其余2次可安排学生体育活动“超市”项目或《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测试项目,使学生在速度、力量、耐力、柔韧、平衡等各方面得到有效锻炼。
五、开展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专项行动
持续加强引体向上项目锻炼。各学校要结合实际制定详细的引体向上项目专项加强方案,加强科学指导,通过每日练习、开展竞赛等方式让中学男生学会引体向上的动作要领并掌握锻炼方法,有效提高学生上肢、腰腹力量。
举办全市中小学春季接力跑竞赛和冬季长跑竞赛。各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跑步训练,积极参加全市中小学春季接力跑竞赛和冬季长跑竞赛。初赛由各区组织,鼓励全体学生参与。决赛由市教委、市体育局共同组织,对各区综合成绩进行排名公布,增加学生锻炼热情和参与度,有效提升学生心肺机能和有氧耐力水平。
举办全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各区、各校每年要面向全体学生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要求进行体质健康测试,市教委对优良率超过60%的区教育局进行通报表扬,督促各区提升弱项、巩固强项。
六、加强体质健康测试结果运用
各学校每年要将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向家长通报,并提出体育锻炼“处方”。学校要印制《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登记卡》,规范记录每一名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及其评定等级。小学将体质健康测试情况列入学生成长记录或素质报告书,初中以上学校列入学生档案,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的重要指标和内容。各区每年要公布辖区内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学校排名,将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各学校应将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纳入体育教师、班主任等人员绩效考核内容。
市教委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每年组织1次抽测,抽测结果向社会公布。市教育督导室、市教委向各区党委、政府、人大、政协送达本区学生体质健康抽测结果。把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情况列入区政府政绩考核指标、区教育局与学校负责人业绩考核评价指标。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三年下降及排名持续靠后的区和学校予以通报批评。
七、广泛开展校园体育赛事活动
深化体教融合,市、区两级教育、体育部门加强统筹协调,把学生体育竞赛列入本级体育竞赛计划。鼓励中小学校建立足球、篮球、排球、田径、体操、游泳、冰雪运动等项目学校运动队,到2025年30%的中小学应成立学校排球运动队。市教委每年组织1次全市中小学足球、排球、篮球、田径等项目学生联赛。每两年会同市体育局举办1次全市学生(青年)运动会或面向学生和青少年的综合性运动会。各区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体育竞赛活动,每年至少举办1次综合性运动会,组织开展不少于10项区域内体育竞赛活动,鼓励开展跨区域学校体育竞赛活动。鼓励有条件的区积极承办市级和国家级体育竞赛。各学校每年至少举办1次综合性运动会或体育节,5项以上全校特色项目体育比赛,学生参与度要达到100%。经常性开展面向人人的体育竞赛,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开展足球、排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田径、游泳、跳绳等各种单项体育比赛,确保“阳光体育”运动覆盖全体学生。
八、健全体育后备人才“一条龙”培养机制
市教委、市体育局共同制定评定办法和方案,在体育传统特色学校范围内遴选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学校,定期开展考核评估,实行动态调整。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学校具有自主招收优秀学生体育后备人才资格。市教委、市体育局在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学校基础上建立健全体育后备人才“一条龙”培养体系,拓宽畅通优秀学生体育后备人才升学渠道。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学校布局要注重比例科学、结构合理和有效衔接,充分考虑中小学划片、升学等因素,形成学段对接的体育传统特色项目发展格局。参照教育部有关试点工作办法,探索开展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区按照“1所高中、3所初中和6所小学”比例创建传统特色学校,在全区范围内招收具有相应运动天赋的学生,组建特色班,明确招生数量和相应招生办法,允许学校校队成员升学时部分或成建制流动。在总结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改革探索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广排球、篮球等项目。
九、做好体育与健康科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工作
在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中,体育与健康科目考试采用终结性测试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参照《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 2020年修订)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设置考试内容和标准,由各区根据全市统一的要求组织实施。对体育与健康科目考试成绩“不合格”者不得颁发高中毕业证书。
十、制定学生体质健康责任清单
制定涵盖区教育局局长、学校校长、分管校长、体育部主任(体育组组长)、体育教师、班主任、家长和学生本人等主体在内的学生体质健康责任清单,抓好落实,共同推动我市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升。市教委统筹做好学生体质健康提升工作。区教育局负责具体指导工作,督促学校细化学生体质健康管理规定,加强督导检查,确保各项措施落地落细。中小学要将学生体育与健康工作列为“一把手”工程,校长是第一责任人,建立校长总负责、分管校长牵头负责、各相关部门分工负责、体育教师和班主任具体负责的责任体系。家长要督促孩子经常进行体育锻炼,鼓励家长陪伴孩子共同锻炼,促进孩子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健康生活习惯。学生要认真上好体育与健康课,主动参加体育锻炼,完成家庭、寒暑假体育作业,自觉减少电子产品使用,保证8-10小时睡眠时间,均衡营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