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政务网 2019年12月3日星期二

简体| 繁体 无障碍 长者模式

名    称 :
市委教育工委 市教委关于印发天津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
索   引  号 :
11120000000125225X/2025-00013
发 布 机 构 :
天津市教育委员会
发 文 字 号 :
津教政〔2019〕3号
主    题 :
教育\基础教育;教育\职业教育;教育\高等教育;教育\继续教育
成 文 日 期 :
发 文 日 期 :
有   效  性 :
有效

津教政20193

市委教育工委 市教委关于印发

天津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

各区教育局,各高等学校,各中职学校,各直属单位(学校),市招生考试院,教育两委各有关处室: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要求,办好网络教育,积极推进本市“互联网+教育”发展,加快本市教育现代化建设,研究制定了《天津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区、本单位工作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市委教育工委             市教委

2019226

(此件主动公开)




天津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推进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教技〔2018〕6号)等文件要求,结合《天津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推进教育信息化、破解教育改革和发展难题为目标,适应我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对教育的迫切需要,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坚持应用驱动和机制创新的基本方针,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机制,以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实现精准教学,构建个性化、终身化的精准学习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推动我市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二)基本原则

坚持育人为本。面向新时代和信息社会人才培养需要,以信息化引领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全新教育生态,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融合创新。发挥技术优势,变革传统模式,推进新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以应用促融合、以融合促创新、以创新促发展,有效提升教育信息化的效能。

坚持协调推进。统筹做好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坚持分类指导与分步实施,推进集约建设,实现教学与管理、技能与素养、专用资源与大资源等协调发展。

坚持完善机制。创新体制机制,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发挥市场在资源生成和配置中的关键作用。探索建立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信息化工作新格局。

坚持引领发展。构建与天津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形成新时代的教育新形态、新模式、新业态。

二、目标任务

(一)基本目标

到2022年,力争实现“一大一全三融合”目标,即构建天津特色的“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全覆盖,推进“三通两平台”应用与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创新融合,实现优质教育资源与网络教育服务新模式的应用融合,探索信息化校园建设与教育治理新模式的发展融合,推动我市教育普及化、公平化、个性化、国际化和终身化发展。

(二)工作任务

1. 推进天津特色“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建设。结合天津教育的特色,打造优质网络基础与教育数据中心;引入“平台+教育”服务模式,整合、优化全市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及其支持系统,逐步实现资源平台、管理平台的互通与开放,建成天津市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对接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实现数字资源、优秀师资、教育数据、信息红利的有效共享,助力教育服务供给模式升级和教育治理水平提升。

2. 稳步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全覆盖。依托天津特色“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整合各级各类优质教育资源,统筹规划各类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加强网络学习空间普及应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覆盖全体学校、全体师生,为学习者、教学者和管理者提供个性化教育资源服务。

3. 推动新时代信息化与教育“三融合”。

推进“三通两平台”应用与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创新融合探索在新时代信息化条件下实现差异化教学、个性化学习的典型途径,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能化教学支持环境建设,加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服务平台”在教学管理、人才培养、学习环境等方面的应用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实现优质教育资源与网络教育服务新模式的应用融合。建立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三级建设机制,构建数字教育资源“中央厨房”公共服务体系。优化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创新的政策环境,建立数字教育资源质量标准和监管制度。

探索信息化校园建设与教育治理新模式的发展融合加强信息化校园标准体系建设,创设适应智慧教育和教育现代化发展需求的校园环境,提升决策支持、监测评价和公共服务水平,建立健全监管机制。

三、实施行动

(一)教育大数据应用行动

建设教育数据中心。制定教育数据管理办法,建立教育数据标准、目录体系和准入机制,整合各教育单位公共数据资源,促进互联互通,提高共享能力。构建教育数据统一共享交换平台,建立政府与社会互动的大数据应用机制,为市级区级教育部门、学校、其他部门和社会提供数据服务。开展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教学、科学化评价、精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提升教育数据治理能力。

(二)教育资源融合应用行动

加强各级各类数字图书资源建设和应用推广服务。推动高校优质资源开放共享,加大慕课平台开放力度,探索慕课校际学分互认机制,推动校际间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依托职业教育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整合优质职业教育专业资源,建设优质教学资源群。完善基础教育资源服务体系,创新教学资源建设和评估机制,构建基于“互联网+”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教学关系,开展基于大数据支撑下的个性化教育资源服务。建设天津终身教育服务平台,推进建设我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终身学习服务的学分管理,探索建立惠及市民的终身学习卡机制,推动信息技术融入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开放教育资源建设领域,探索市场在资源建设中的作用,建立教育资源审核及准入机制。

(三)网络学习空间深化应用行动

深入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打造面向全体教师和适龄学生的网络学习空间,实现市级网络学习空间与国家级、区级空间的资源数据、行为数据贯通,做到“一人一空间,人人用空间”,开展常态化的教学应用、信息化的教学管理、多元化的教学治理、智能化的数据分析服务,探索我市优质教育资源的积累和应用模式。

(四)网络条件下的精准扶智行动

采取网络同步教学、在线开放课程等方式,帮助缺乏师资的边远地区学校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互联网+”条件下的区域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机制。利用信息化手段做好对甘肃省、西藏昌都市、青海省黄南州、新疆和田地区、河北承德市等地区的精准扶智工作。

(五)教育管理信息化提升行动

编制天津市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指南,优化教育管理公共服务体系。完成教育政务信息系统整合,推进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之间的融合互通。建立健全市级教育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促进政务数据分级分层有效共享,建立“覆盖全市、统一标准、上下联动、资源共享”的教育政务大数据资源库。

(六)信息化校园建设提升行动

推进高校智慧校园建设。实现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在内的网络高速泛在、无缝互联与环境感知;形成面向不同层面、独具特色、服务决策的数据服务体系和流程服务体系。依据职业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标准,推进提升标准化数字校园建设。提升教育信息化环境,促进常规装备和信息化装备协同融合。实现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全覆盖,全面提升用户信息素养,采用“云—网—端”建设模式,统筹规划、分布实施,以促进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学校教育的质量提升。

(七)网络基础提升行动

加强IPv6规模部署,完成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单位的IPv6接入,推进门户网站、应用系统IPv6升级改造,创新特色应用。实现各级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扩大全市教育无线漫游联盟范围。依托天津政务云,完善天津教育云平台,提升天津市教育数据资源承载、运维和服务能力。

(八)网络安全强化行动

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强化网络安全教育,建立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统筹协调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全面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推进教育系统国产密码应用,做好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障,重点保障数据和信息安全,提升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安全防护能力,提升网络安全监测预警水平,提升网络安全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加强安全技术防范措施,强化隐私保护,切实维护广大师生的切身利益。

(九)教育信息化创新示范行动

结合区域与学校的优势和特色,遴选百所智慧教育示范校,探索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与智慧教育实践路径。以“融合创新”为主题,开展“百师千课”创新示范活动,实现基于网络学习空间及优质资源的“普及应用、常态应用、创新应用”。举办每年一次的教育信息化应用成果展示交流活动。

(十)信息素养提升行动

建立并完善各教育单位管理者、教师、学生、技术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认证机制,健全教育信息化培训体系,从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应用能力以及信息意识、信息伦理等方面全面提升师生的信息素养。开展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训,实施新周期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启动“人工智能+教师队伍建设行动”。加强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将学生信息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开设人工智能、编程等特色课程。开展信息技术专业技术人员专业培训。

四、保障措施

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天津市教育整体发展战略,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建立多部门参与的教育信息化协调机制,协同、有序地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

(一)健全信息化建设的组织保障机制

强化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主体责任,依照“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思路,成立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领导机构,明确信息化建设各项工作归口部门,完善“一把手”责任制,形成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分层实施的工作机制,统筹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应用、融合和创新。

(二)加大经费投入,加快信息化建设进程

在市、区、校三级分别建立经费投入机制,将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培训和运维经费纳入预算。加强信息化经费统筹归口管理,优化经费结构,促进信息化环境均衡发展和信息化教育有效运行;鼓励各教育单位使用市、区二级公共服务及购买社会服务,避免重复建设。

(三)加强全程管理,建立绩效考核评价机制

加强信息化建设项目各环节的管理,严格执行《市级政府投资信息化项目前置评审规范》《天津市电子政务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和天津市政府采购相关规定要求,建设天津市教育信息化项目管理平台,加强全过程跟踪管理。实施绩效考核与奖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

(四)开展专项督导,形成制度化的评估机制

开展一年一度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情况调查,形成《天津市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年度)》,制定《天津市教育信息化工作专项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对各教育单位的信息化基础建设、常态应用、融合创新、网络安全、保障机制等方面工作,开展全面教育信息化工作专项督导评估,推进我市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五)加强教育信息化专业队伍建设

加快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探索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要求的人事、薪酬、职称评审制度,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将信息化成果纳入职称晋升和荣誉评定体系中。加强教育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的岗位培训,打造一支具有现代信息素养和技能的教育信息化管理、建设、应用、维护和服务队伍。

附件:

| 政策解读
| 相关政策
|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