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政务网 2019年12月3日星期二

简体| 繁体 无障碍 长者模式

名    称 :
市教委 市文化和旅游局 市体育局 市科技局 市科协 团市委关于拓展中小学课后服务资源提升课后服务质量的通知
索   引  号 :
11120000000125225X/2022-00045
发 布 机 构 :
天津市教育委员会
联合发文单位:
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天津市科学技术局;天津市体育局
发 文 字 号 :
津教政〔2022〕10号
主    题 :
教育\基础教育
成 文 日 期 :
发 文 日 期 :

市教委 市文化和旅游局 市体育局 市科技局 市科协 团市委关于拓展中小学课后服务资源提升课后服务质量的通知

各区教育局、文化和旅游局、体育局、科技局、科协、团区委: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精神,按照《市教委 市发展改革委 市财政局 市人社局关于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津教规范〔2021〕8号)文件要求,进一步做好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丰富中小学课后服务资源,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增强课后服务吸引力,现就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为切实提高我市中小学课后服务质量,在充分挖掘校内资源潜力的基础上,我市率先探索,发挥高校人才资源和专业优势,共建课后服务实践共同体,取得良好成效。为进一步增强课后服务的质量和吸引力,统筹利用校外各类优质资源,加强对文化和旅游资源、文物资源、科技资源、体育资源和少先队力量的整合,充分发挥各领域作用,拓展服务渠道、形式和内容,创新课后服务形式,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不断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育人导向

各类课后服务资源要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二)坚持学校主导

学校要整合各类课后服务资源,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有吸引力的服务,切实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

(三)坚持公益普惠

按照成本补偿、非营利和双方自愿原则,各区、各学校要以公益服务为主,建立引入各类课后服务资源相关经费管理制度,确保工作合法合规、顺利开展。

(四)坚持质量优先

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充分发掘各类课后服务资源优势,设置多样化、菜单式特色服务内容及形式,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不得因此增加学生负担。

(五)坚持稳妥推进

统筹考虑城乡差异、地域差异、学校差异和学段差异等因素,充分做好前期调研,选择适合提供给学生的课后服务资源,扎实有效推进工作。

三、主要措施

(一)充分利用文化资源

市、区两级文化和旅游部门会同教育行政部门遴选推荐一批思想品质过硬、热爱教育事业的优秀文化工作者,按照“双向选择”原则,由中小学校根据需要自主选聘为文化辅导员。文化辅导员要积极参与学校课后服务,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开设文化艺术类活动课程,指导学生文化艺术社团和兴趣小组活动,切实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对到校参与课后服务的文化辅导员可给与一定补助,补助经费纳入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天津图书馆阅览室、公益讲座和阅读活动面向中小学生免费开放,天津市群众艺术馆可为中小学生提供艺术类培训。推进“艺术进校园”活动,开展交响乐、民族管弦乐、西洋歌剧、民族歌剧、民族舞、芭蕾舞等艺术类型的演出、节目进校园活动,提高学生艺术欣赏水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组织天津京剧院、天津市青年京剧院等国有艺术院团进校园演出,推动戏曲传承发展。建立博物馆与中小学校合作共建机制,各公共博物馆为学校组织学生来馆参观提供免费便利服务,提升学生活动体验,完善学习效果评价,积极开展“数字文博”进校园活动,加快优秀馆藏文物,特别是革命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研发多媒体数据包,通过AR、VR等方式,推进革命文物资源进校园。

(二)充分利用体育资源

多渠道拓展课后服务体育活动参与人员队伍,建立完善的校外人员聘用制度,探索建立校外体育教育兼职教师资源库,鼓励体坛名宿等走进校园发挥榜样引领作用,鼓励学校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与具备条件的社会力量合作或积极利用校外体育场所和资源,有益补充学校课后服务工作。有序实施体育运动学校改革与学校体育融合发展工作机制,采取基础体育大项+区域特色项目的布局方式,充分整合各自资源和优势,各区青少年业余体校与具备条件的学校组成共建单位,实现加强学校体育、提升课后服务水平以及促进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协同发展的目的。

(三)充分利用科普资源

发挥科普基地、科技馆的科普主阵地作用,坚持“展教并重,重在教育”的方针,发挥全域科普体系优势,动员组织科研院所、高校、媒体、社会机构、企业等全社会科技教育资源,以学校课后服务需求为导向,逐步形成青少年科技教育社会支持格局,建立“学校点单、企业接单、主管部门监管”的科技教育服务模式。发挥科普基地作用,持续推进科普基地能力建设,不断扩大科普基地覆盖范围,使科普基地成为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推进全市青少年科普教育的重要平台。动员市级科普基地,承接中小学校组织的学生游学、科学体验等活动,加强场景式、体验式、互动式、探究式科普教育实践活动。鼓励有条件的科普基地将优质科普资源带入校园,开发研究性学习课程,组织有关专家指导有兴趣的学生长期、深入、系统地开展科学探究与实验,丰富中小学校课后服务形式。充分挖掘科技场馆教育资源,推出适合中小学生的专题科技展览,开展科技探索营活动,围绕天文、人工智能等主题打造青少年科技教育精品课程,开发青少年科普资源包等。

(四)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教育、自主教育、实践教育作用

深化“红领巾心向党”少先队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优秀少先队活动课案例,整合优质素质教育公益课,以教案手册或微课视频等方式提供给各学校,供学校开展活动使用。依托流动青少年宫等品牌项目,把红色主题教育、安全自护教育等服务送进部分区、学校。组织开展全市校外教育教学成果交流活动,以校外教育论坛、送师资进学校等方式带动校内教师活动能力提升。加强少先队校外实践教育营地(基地)建设,充分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快乐营地、“五爱”阵地、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图书馆、基层党群活动场所和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青年之家等,建设少先队校外实践教育营地(基地)。加强青少年宫等校外活动场所和街道(乡镇)、社区(村)少先队组织建设,加强校外辅导员配备。

四、组织保障

(一)建立工作机制

市教委牵头各市级相关单位,汇集编制各类校外课后服务资源名录,供各区教育局、各中小学校使用。各区教育局和相关单位要明确具体责任部门和专门人员,建立工作专班,加强日常工作沟通,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定期对接双方需求,加大对薄弱学校、农村学校的支持力度,形成协同推进的长效工作机制。

(二)强化安全保障

各部门和各学校要把安全放在首位,落实安全责任,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建立专门的中小学课后服务开展安全管理规范,责任明确到单位、到部门、到事、到人,做到不留死角,不留隐患,确保合法合规、安全有序开展课后服务工作,确保师生人身安全。

(三)注重工作实效

各区教育局要加强统筹设计,做好整体规划和分类指导,主动与各类校外资源对接,推进校外资源与中小学校合作,提供“菜单式服务”,常态化开展课后服务活动。各中小学校要因地制宜,以育人为导向,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充分调研广大师生需求,有选择性地开展有益学生身心的高质量、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内容。校外资源要及时了解学校和学生需求,在安全公益的基础上,切实发挥相关领域作用,为学校和学生提供特色化课后服务,并主动向区教育局、中小学校了解服务效果,开展服务质量调研,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四)强化督导考核

要将利用各类课后服务资源助推课后服务工作成效纳入“双减”工作督导检查,并对作出突出成绩的有关单位和个人,给予表扬宣传。充分挖掘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利用校外资源的典型案例、优秀经验和成果,打造一批具有天津特色的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品牌,加强经验总结和宣传展示,为提高中小学课后服务质量营造良好氛围。

                        市教委          市文化和旅游局         市体育局

  

                             市科技局            市科协              团市委


                                            2022年5月11日

(此件主动公开)

附件:

| 政策解读
| 相关政策
|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