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教委关于印发天津市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建设指南的通知
各区教育局: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天津市委办公厅、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措施》,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要求,结合我市教育实际,研究制定了《天津市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建设指南》,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2021年12月30日
(联系人:体美劳教育处,王丽华;联系电话:83215103)
(此件主动公开)
天津市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建设指南
引言
(一)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核心内容和重要途径。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作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02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国务院批准发布实行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2017 年修订)、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制定《天津市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指南》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提升生命质量为基调;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以发展学
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是指导和规范天津市普通高中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建设的基础性文件,是贯彻落实《意见》精神的重要举措。
(三)《指南》以目标引领内容,注重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选择性和综合性。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通过适宜的运动负荷和方法进行体能练习和运动技能学习,在学校开设的若干运动项目中进行自主选择,较为系统地学习1~3 个运动项目,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养成体育锻炼习惯,融合健康教育,注重学科德育,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行为。强调课程在发展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价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四)《指南》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普通高中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目标、分类、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二部分是普通高中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途径,供教师制定课程教学计划时参考和选择使用。
(五)《指南》坚持以学科核心素养统领课程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的课程结构特点。坚持以《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课程内容为主干。普通高中学校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提倡以《指南》为依据,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灵活地去设计与构建适合学校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学习评价等。增强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吸引力,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促进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质量提高。
(六)普通高中学校可以依据《指南》精神,制订符合本学校实际情况的课程实施方案,注重“学、练、赛”一体化,将“教会、勤练、常赛”有机结合起来,并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不断改革与创新,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体现课程弹性和地方特色,完善课程建设。
二、课程性质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普通高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培养高中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和增进高中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具有基础性、实践性、选择性和综合性。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增强中华民族的旺盛生命力,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喜爱运动,积极主动地参与运动;增强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体育实践能力;树立健康观念,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遵守体育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塑造良好的体育品格,发扬体育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规则意识。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个方
面学科核心素养协调和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在未来发展中应具备的体育与健康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形成乐观开浪、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人生态度,身心健康、体魄强健,为新时代健康文明生活做好准备。
(二)分目标
1.运动能力:高中学生运动能力发展的重点是发展体能、运用技能和提高运动认知。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运动知识、技能和方法,参加与组织体育展示和比赛活动,显著提高体能与运动技能水平,掌握和运用选学运动项目的裁判知识和规则,增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或合作制订和实施体能锻炼计划,并对练习效果作出合理的评价;了解和分析国内外的重大体育赛事和重大体育事件,具有运动欣赏能力。
2.健康行为:高中学生健康行为养成的重点是锻炼习惯、情绪调控和适应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校内外的体育锻炼,掌握科学锻炼方法,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形成基本健康技能,学会自我健康管理;情绪稳定、包容豁达、乐观开朗,善于交往与合作,适应环境的能力强;关注健康,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改善身心健康状况,提高生存和生活的能力。
3.体育品德:高中学生体育品德培养的重点是积极进取、遵守规则和具有社会责任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自尊自强,
主动克服内外困难,具有勇敢顽强、积极进取、挑战自我、追求卓越的精神;正确对待比赛的胜负,胜不骄、败不馁;胜任不同的运动角色,表现出团队合作与负责任的行为;遵守规则、讲文明懂礼貌、尊重他人,具有公平竞争的意识和行为。
四、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及要求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属于必修课程,由国家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设置,所有学生必须全部修习。课程结构的特点是以学科核心素养统领课程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学习评价等都紧密围绕学科核心素养来设计和构建。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途径不仅包括体育与健康课,还有课外体育锻炼、体育竞赛活动和体育社团活动等。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包括必修必学和必修选学两个部分。必修必学是对全体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共同要求,课程内容包括体能和健康教育;必修选学是满足学生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以及个性发展的需要,课程内容包括球类运动、田径类运动、体操类运动、水上或冰雪类运动、武术与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类运动和新兴体育类运动6 个运动技能系列。每个运动技能系列由若干运动项目组成,如足球、跳远、健身健美操、蛙泳、防身术、花样跳绳等,每个运动项目由包含相对完整内容的10 个模块组成,以便学生对所选模块进行较为系统的学练。在《指南》中体能、健康教育和运动技能系列中模块教学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建议、教
学要求、评价建议和课时安排等五部分组成。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普通高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要求构建本课程,要有助于高中学生培养目标的达成,并根据普通高中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所确定的原则等确立本学科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本课程的设计理念是保证基础、强调选择、关注融合、重在运用。保证基础是指促进学生体能、运动技能和健康教育知识、技能与方法的学习和提高,为终身体育和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奠定基础;强调选择是指重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运动项目进行学习,深刻体验运动中的成功感,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获得个性发展;关注融合是指注重体育与健康教育内容、体能与技能以及学习与锻炼、比赛等方面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重在运用是指将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运用到学习、锻炼、竞赛和日常生活中,提高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实践能力。
五、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途径
(一)合理安排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培育学科核心素养
高中学生在三年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中需上满216 课时,修完12 个模块,获得12 个学分。平均每学年修习4 个模块,1 个模块一般为18 课时。12 个模块包含体能1 个模块、健康教育1 个模块、运动技能系列10 个模块。每修完1 个模块,经考核和评定,达到学业要求即可获得1 个学分,修满12 个学分并达到相应学业质量,准予毕业。因病或残疾不能修习或修满学分,在出
具县级以上医院证明的情况下,可以免修或部分免修,并记入学生学业评价档案。学校还应鼓励有志于在体育运动及相关专业发展的学生,在修习必修学分的基础上,进行选择性必修和选修的学习,获得更多学分。同时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紧密围绕学科核心素养来设计和构建的,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学习评价以学科核心素养统领,通过教学活动达到培育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总体要求(见下图)。
(二)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将学科核心素养渗透到体育教学中
课堂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阵地,教师应树立明确的目标意识以及目标引领内容和方法的思想,将课程目标具体化为每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应具体明确、难度适宜,可操作性强,综合体现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思想,并设计和选择有利于实现学习目标的教学内容、教学情境和教学方法等,通过实现每一堂课的学习目标,促进学生形成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个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要避免在课堂上孤立、静态地进行单个知识点或单项技术的教学,每堂课都应该让学生进行多种动作技术的学练,参加形式多样的展示或比赛,增强知识点之间或动作技术之间的有机联系,重视问题导向,注重活动和比赛情境的创设,促进学生学习和掌握结构化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在面临真实的活动或比赛情境时能运用结构化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形成学科核心素养。应避免采用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要注重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设计学习和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理运用学生独立学习、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避免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的状况,充分给予学生独立、能动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在做中学、思中乐,尽早地进行完整化、结构化的学习,形成丰富的、深刻的、个性化的运动体验,真正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打造形式灵活多样、学习充满活力的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形态。
(三)信息技术促进线上线下融合,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为了应对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所产生的革命性影响,促进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教师应秉持以学习者为中心和技术支持学习的理念,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重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多媒体、电子白板、智能手机、运动手表、心率监测仪、计步器、加速度计等信息技术手段深度融合到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同时,尝试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开展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促进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线上与线下学习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现代化的学习体验,通过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改善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保证一定的运动负荷,提高课堂效果
运动负荷由运动密度、练习密度和运动强度来衡量,是提高学生体能和技能水平,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根本保证,也是衡量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体育与健康课必须保证一定的运动负荷,每节体育与健康课学生总体运动时间占课堂总时间的比例,即运动密度,应不低于75% ;每节体育与健康课单个学生的练习时间占课堂总时间的比例,即练习密度,应不低于50% ;每节体育与健康课学生的平均心率,即运动强度,应达到140~160次/分。每节课最好安排10 分钟左右的体能练习,包括一般体能和专项体能的内容;应高度重视体能练习手段和方法的丰富多样、实用有趣;在一般体能练习中尽量安排一些补偿性体能练习,如学习跳远运动项目,下肢和躯干的运动负荷较大,一般体能练习尽量安排上肢运动练习或是提高心肺耐力和灵敏性等其他体能练习,促进学生体能协调和全面发展。
(五)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建立课内外有机结合机制
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特点,要提高学生的体能和技能水平,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仅仅靠一周两节、每节45 分钟的体育与健康课远远不够。教师应高度重视课内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有机结合,在上好体育与健康课的前提下,积极组织、指导和引导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促进学生将课内所学的专项运动知识与技能运用到课外体育锻炼、体育社团活动和体育竞赛中,真正将学校、家庭和社区体育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促进学生更好地形成学科核心素养。
(六)关注区域和学校差异,形成学校教学特色
各区各校要根据学生特点、师资队伍、场地设施、体育传统项目、季节气候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创造性地开展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运动经验相联系,重视与义务教育阶段相衔接;教学方式方法灵活多样,促进学校形成自己的体育与健康教学特色,使每个学生从特色鲜明的教学中获得多方面的益处,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和发展,促进学生达成课程目标并形成学科核心素养。
(七)重视健康教育课,教学形式灵活多样
健康教育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应保证健康教育课的开设和正常教学。健康教育课可以采用讲授、交流讨论、听讲座报告、参观健康教育展览、组织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同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健康知识和技能运用于社团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帮助学生形成健康行为,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健康教育课的教学主要由体育教师负责,也可以邀请校医、心理辅导教师、生物教师或校外专家等参与到健康教育课的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
(八)以国家相关政策要求为指针,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各校应该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认真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同时,应正确认识、处理好课程标准与国家相关政策和重大活动的关系,如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及“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校园足球”等的关系。在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时,既要结合上述政策与重大活动的要求,共同为促进学生的健康与全面发展作出贡献,又要坚持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核心价值追求,避免将体育与健康课上成体质健康达标与测试课等。
六、体育与健康课程在实施选项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在运动技能方面采用选项教学的形式,科学合理地选择与运用适当的选项教学组织形式,是实现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目标和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保证。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创造出适合本校的选项教学组织形式,开展与实施选项教学。《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高中体育与健康选项教学主要有以下四种组织形式:年级内选项教学组织形式、班内选项教学组织形式、年级内与班内选项相结合教学组织形式和打破年级界限的选项教学组织形式。同时在实施选项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重视学生所选项目的平衡
学校应充分开发更多的资源,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运动项目。但是,目前我市很多高中学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有限,无法完全满足每一位学生选择项目的需求。因此,在选项前体育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说明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与适应性,指导学生合理选项;在选项过程中应根据实际需要对人数过多和人数较少的项目进行调整和平衡,以保证选项课正常有序地开设。
(二)有序组织学生进行再次选项
在一学年的选项学习结束后,学校应结合实际情况,允许学生重新选择运动项目。学校应根据《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要求,结合本校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再选项方案,一般每学年重新选择一次。在再选项过程中,对于第一选项未能得到满足的同学,学校应优先满足这些学生的选项意愿。
(三)有效控制合班分组的规模
由于实施了选项教学,原来的行政班级被打破,学生来自不同班级,任课教师应根据选项教学的特点,采取有效措施尽快组成新的教学班,让学生相互了解并尽快熟悉。在组建新班级的过程中,学校应合理控制合班分组规模,充分考虑体育教师人数、体育场馆器材设备、学生班级数、每个班级的学生人数等因素。为了提高选项教学的质量,一般应将班级人数控制在30人左右。在合班分组过程中,体育教师既要争取学校领导的支持,也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酌情实施。
(四)合理安排高中选项教学课表
由于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选项教学打破了行政班级的界限,若干个班级在同一时间上课。因此,体育教师要积极争取学校教务处的支持,一般先安排体育课表,然后在此基础上安排全校的其他课程。
(五)科学调配选项教学所需的场地器械
在选项教学过程中,场地、器械的合理使用是保证教学稳步推进的重要措施之一。根据选项教学的需要,体育教师应积极开发与利用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备,并进行科学调配,因地制宜地将选项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附件:天津市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建设内容及实施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