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永振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重点建设几所高水平市属大学的提案,经会同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人力社保局研究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高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天津工作提出的“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着力提升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人才培养取得新的成效。
一、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推进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切实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不断强化高校党委履行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高校领导的若干意见》,在全国率先提出高校党委书记对学校工作负总责,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实施组织力提升工程,严格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意识形态责任制,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持续开展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培育教师和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提高发展大学生党员质量的意见》,加大在优秀青年教师、海外留学归国教师群体中发展党员的力度,保障高校师生党员的发展质量。实施高校党建“领航工程”,坚持基层组织建设、党员队伍建设、新闻宣传工作等多措并举,发挥高校各级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打造60余个全国党建品牌、100余个市级党建品牌,推出一批党建“领航工程”示范学校、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制定出台《进一步健全高校党建工作体系的意见》,推动高校党建与办学治校事业融合发展,不断开创我市高校党建工作新局面。
(二)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视察南开大学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在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扎实推进高校思政工作守正创新。制定出台《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措施》,在全国率先组织编写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指导方案》,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建设全覆盖、全贯通;率先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配备“双达标”;率先实现思政工作经费、编制、人员岗位奖励绩效“三落实”;率先开展思政课教师全员教学质量评价;率先建立思政课教师政治人才培养发展制度;率先建立思政课教师退出机制,率先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在全国首创开展高校思政工作量化考核,实现思政工作教师培训覆盖率100%,配齐配足高校辅导员,充实思政教育力量。我市高校4人获评最美高校辅导员。成为全国“大思政课”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重点在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先行先试,进行改革创新。举办大学生思政辩论赛,开展“青春向党”实践活动,开展庆祝建党100周年“百年行动”党史主题教育活动,切实加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进一步强化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制定出台《关于全面推进全市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若干举措》,召开全市高校课程思政工作推动会。依托师范大学成立天津市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遴选认定了193门市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14种课程思政优秀教材。天津大学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中心获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9门本科生课程、3门研究生课程被认定为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我市高校思政工作获中央领导同志充分肯定,多次在全国有关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
(三)筑牢学科专业发展根基
扎实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我市高校“双一流”建设项目全部通过国家首轮验收,“世界一流”建设学科由12个增至14个。实施“顶尖学科培育计划”,面向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哲学社会科学开辟学科特区,遴选52个学科,以“天津特色、世界一流”为目标,扶植一批学科冲击国内顶尖、世界一流学科。制定出台《关于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推动本科教育高水平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充分发挥学科建设龙头作用,不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民航大学、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分别获批博士、硕士学位授权高校;科技大学与工业大学分别获批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专业博士学位,实现工程类专业博士学位点市属高校零突破;师范大学新增生物学、地理学、化学3个理学门类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坚持以本为本,切实推动一流专业建设和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四新”改革与实践。教育部在我市举办“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天津大学成立全国新工科教育创新中心,我市高校共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32个。南开大学实施一流本科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启动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推出复合型人才培养班、特色班和书院制改革等系列创新举措。
(四)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市教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联合启动实施高校服务产业特色学科群建设计划,创新学科发展模式,遴选认定了直接服务于我市12条重点产业链的三批共90个特色学科群,做到紧扣产业链构建人才链,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培养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市教委、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联合出台《关于推进本科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指导意见》,启动市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中医药大学中药制药现代产业学院入选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的首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市教委、市工信局认定10个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单位。天津大学入选教育部首批未来技术学院建设高校。支持高校联合科研院所、知名企业共建116个产教融合研究生工作站。
(五)不断提升高校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
我市高校拥有6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和6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25所高校运用学科优势投身11个产业联盟建设。2021年选派1056名科技特派员入驻827家企业。深化高校科研评价改革,制定实施《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推出“应用推广型”职称分类评价标准,将专利创造和科技推广应用等业绩,作为高校科研人员职称评定、岗位聘任的重要依据;将产学研合作、专利技术转化、科技服务的社会效益,作为高校科研评价的重要指标。推进大学科技园建设,市教委、市科技局联合出台大学科技园建设指导意见和三年行动计划,科技大学科技园、西青大学科技园、民航大学科技园、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科技园等4家科技园获批市级大学科技园,中医药大学科技园、河北工业大学科技园(北辰)2家纳入培育建设,200余家企业入驻6个园区。2021年,南开大学和天津大学物质绿色创造与制造海河实验室,中医药大学现代中医药海河实验室挂牌运行,天津大学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和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加快建设,高校正在成为我市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
二、加大人才引育力度,打造人才聚焦高地
(一) 加大人才引进支持力度
一是组织开展引才活动。重点搭建“会、展、赛”平台,持续开展高端紧缺人才需求发布、人才智力引进、创新创业大赛、校园招聘、直播带岗等系列招才引智活动,帮助高校对接引进人才。借助15个海外人才工作站,畅通海外引才渠道。二是支持青年人才引进。支持并依托南开大学国际人才论坛、天津大学北洋青年科学家论坛、天津理工大学明理学者论坛、天津工业大学津门学者国际青年论坛等平台开展博士后联招,为重点高校集聚人才。三是资助引进人才。对天津工业大学等重点高校引进的仲崇立、姜勇、刘义等领军人才给予生活资助,累计资助80余人。对到重点高校工作符合条件的来(留)博士(后)给予资助,累计资助4545人。
(二)加强岗位设置管理
一是支持自主设置岗位。目前,我市对不同类型的高校实行不同的岗位结构比例管理,高级岗位比例分别为55%、50%和45%。近年来,我市高校实行了人员总量控制后,岗位总量和高级岗位数量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各高校在核定的人员总量内,根据学校发展变化情况,自主设置岗位。二是建立特设岗位制度。对引进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各高校可以设置特设岗位,不受岗位总量、结构比例以及最高岗位等级限制。三是实施流动岗位管理。高校可以根据创新创业需要设立流动岗位,自主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不纳入人事综合管理部门备案后的岗位设置方案,不与事业单位建立人事关系,其薪酬由双方协商确定。
(三)强化收益分配激励
2021年,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和市科技局出台关于事业单位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纳入绩效工资管理的政策,明确将科技成果完成单位按规定对完成、转化该项科技成果做出重要贡献人员给予的现金奖励,计入当年本单位绩效工资总量并予以单列,但不受年人均收入调控线和年收入增幅限制,不作为核定单位下一年度绩效工资总量的基数,不作为社会保险缴费基数。此项政策的出台,为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的落地提供了政策支持,解决了“最后一公里”不畅通的问题。
三、强化财政支持强度,确保高校建设经费
为支持我市高校发展,市财政积极优化支出结构,做好高等教育经费保障工作。2022年,在全市一般公共收入有所下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全年拨付资金69亿元,保障我市高校运转。特别是在支持我市高校“双一流”建设方面,一是自2017年起,市财政局每年安排共建高校专项资金4亿元,支持天大、南大等4所共建高校“双一流”建设,提升共建高校人才引育能力;二是按照1:1.2比例,每年拨付医大、工大和中医药大学3所市属高校世界一流学科中央和市级配套补助资金,2023年安排1.32亿元。同时,在核定市属本科高校生均财政经费时,对3所市属高校予以3000万元额度倾斜;三是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支持市属高校部分学科冲击世界一流学科行列。2023年,安排市属高校促进重点产业发展专项9750万元,提升高校部分优势学科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
四、下一步重点举措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吸纳柯永振委员的建议:
一是结合我市财力状况,努力筹措资金,继续做好高等教育经费保障工作,支持我市高校“双一流”建设和内涵式发展,加强资金监管和绩效管理,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二是聚焦“十项行动”,结合我市高水平大学建设工作,加大人才引进支持力度,搭建“会、展、赛、行”平台,组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招才引智活动,加快引进一批“高精尖缺”人才,支持海内外优秀青年博士来津开展博士后研究。探索开展人才海外招聘,组织重点高校等用人单位赴欧美举办海外人才和创新项目对接洽谈活动,延揽海外高层次人才。进一步加强政策宣传和指导,推动做好高校岗位设置管理和收益分配激励工作,努力实现高校高水平发展。实施《天津市“海河英才”卡管理办法》,围绕人才在落户、交通、医疗、子女入学等方面的需求,拓展服务功能、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效能。
三是实施人才培养体系创新计划。推进“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英才计划”和“强基计划”有效实施,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四新”建设,打造引领未来科技发展和有效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教学科研高地。围绕新技术、新产业和新业态对人才的新要求,确立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核心素养标准。加强研究生系统科研训练,以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支撑高质量研究生培养。按照“大类招生、通识教育、融合培养、多元发展”的人才培养路径,完善培养机制,优化培养过程,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专业融合型转变。推进科教结合产学融合,建设区域协同、领域融通、学科交叉的协同育人模式。培育高水平实验教学中心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推进校企共建一批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
四是实施一流学科专业锻造计划。加快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推动9所市属本科高校和2所共建高校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深入实施顶尖学科培育计划,开辟学科培育特区。围绕国家发展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急需,完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推动基础科学发展,推动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发展,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民生领域急需学科专业。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建设。瞄准基础研究前沿和关键技术领域,培育一批顶尖学科,加大服务产业特色学科群建设力度,依据产业图谱组建一批学科群,推动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共建高水平科学研究中心、重大研究平台、产业研究基地等,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建设200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200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形成示范效应。在市属高校中打造一批特色优势专业群,提升服务支撑能力。
感谢您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2023年10月10日
(联系单位及电话:天津市教育委员会,022-8321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