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虎兆委员:
现将您提出的"关于建设环高校创新创业圈,打造我市区域创新发展的建议"进展和落实情况报告如下:
一、推动大学科技园发展
一是把大学科技园建设发展作为推动我市科技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把大学科技园建设发展作为我市科技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抓手,摆在重要且突出的位置。
二是加强大学科技园的发展规划,统筹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和所在城区社区建设。坚持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各区、有条件的高校要在学校的发展规划中明确本校大学科技园建设的目标、路径和实施方式。
三是充分调动区委区政府的积极性和支持力度,坚决围绕大学周边做文章,打造环大学产业圈和经济圈。区域是大学科技园的直接所在地、受益地和政策支持方,区里从大学科技园"尝到甜头"、感到活力、看到希望、舍得眼前、真心支持,是大学科技园建设发展的又一条重要经验。发挥政府、学校、师生、校友及各类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按照"跳出院墙来,围着院墙干"的思路,在大学周边15分钟步程或5分钟骑行范围内甚至大学内部,创办众创空间、孵化器、科技园区。缩短高校师生创新创业的物理距离、心理距离,增强大学周边创新创业的浓度(单位面积创业主体数)、高度(技术水平)和创新创业活跃度(热度)。加大对周边生活配套、交通环境的治理优化,配备适应不同层次需求的会议、商旅资源,为高层次群体师生群体、海内外人才提供宜业、宜商、宜学、宜居的新型创新社区,打造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城市社区"三区联动"北方创新创业高地。
二、有关区工作进展
(一)静海区
目前,静海区团泊新城范围内共有高校4所,其中天津大学仁爱学院已建成投入使用,天津体育学院、天津中医药大学部分建成投入使用,天津医科大学正在建设。为建设高校创新创业圈,重点开展了以下工作:
1.加强顶层设计,强化资源整合,充分发挥中日(天津)健康产业发展合作示范区规划引领作用,推进天津健康产业高新区建设。加强与驻静高校合作联系,拓展中小学生科技教育基地。
2.强化政策支持,我们将加大高校企业技术成果在我区转移转化,实施科技领军企业梯度培育计划,支持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加大高中校科技创新教育,提供具有创新精神的优质生源。
3.完善基础设施,北师大附校二期工程顺利通过北师大教育集团"交钥匙"工程验收,高中部完成招生,梧桐北里幼儿园、华康第一幼儿园等顺利开园,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津南区
1.坚持政策先导,打造吸引人才集聚高地
为吸引、集聚海河教育园区各高校人才在我区就业创业,推动津南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我区认真研判创新创业就业形势,系统梳理了相关政策措施,反复论证,牵头出台《津南区引聚海河教育园区人才创新创业就业政策措施》,并先后出台四个配套《实施细则(试行)》,邀请海河教育园区管委会、各高校及我区重点企业负责人召开《津南区引聚海河教育园区人才创新创业就业政策措施》座谈会,围绕人才需求、政企校园深度融合、简化审批手续等方面进行介绍和交流。
政策出台至今,我区共为海河教育园区高校及"双一流"高校人才341人发放吸纳应届毕业生补贴1052.48万元,为3人发放导师创业补贴12.1万元,为8人发放房租补贴23.01万元,为23人发放吸纳本区劳动力发放补贴16.9万元,为102人发放交通补贴33.3万元,为3人发放免租补贴65.26万元,为1人发放购房补贴5万元,为17人发放住房补贴2.9万元,合计发放补贴金额1210.95万元。同时为大学生及大学创业导师发放创业担保贷款74笔,发放金额1415万元。
2.积极搭建平台,深化产教融合促高质量发展
(1)组织专场招聘会,搭建校企合作对接平台。为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助力企业寻找优秀人才,我区积极对接海河教育园区管委会及海河教育园区各高校,联合开展校园招聘会和创业项目展示会,为企业和高校毕业生搭建供需平台。2018年5月至今,深入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等6所本市院校联合举办9场校园招聘会,共组织179家优质用人单位入场招聘。依托人力资源产业园举办13场线上、线下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组织305家优质用人单位入场,提供岗位1700余个。疫情期间,我局举办的"职等你来就业同行"津南区复工复产2020年度春季空中双选会、我市首场线下校园招聘专场、"职在未来成就明天"云端招聘会等活动,受到企业和求职者的一致好评。
(2)浓厚就业创业氛围,深化与海河教育园区合作。2018年召开"绿色津南智领未来"首届沽上人力资本高峰论坛活动,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天津商业大学等高校负责人参会,部分高校学者、人力资源企业相关负责人就探索新人才方法论、人力资源服务助力产业升级等论题深入进行论述,津南区企业代表进行发言。2019年与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共同主办第二届"匠心 创新"论坛,近百名院校代表和企业代表参加论坛,进一步营造创新创业浓厚氛围。积极协办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物联网技术应用赛项和"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国际邀请赛,并组织我区民办职业培训学校和企业代表到现场参观学习。
(3)加强人才引育,为津南建设提供新生力量。与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天津商业大学建立人力资源供需对接促进机制,分别给予各高校100万元的促进就业创业资金支持,加强人才输送和成果转化等创新促进工作。与北京大学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借助其智力资源,科学谋划中国天津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津南园建设。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开园运营至今,已入驻企业35家,实现产值1亿元,今年上半年实现税收271万元。同时依托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引进"天津商业大学会展人才培养与就业基地"、"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就业见习基地"等载体,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结合。
3.深化体制创新,全力建设创新发展聚集区
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书记李鸿忠深入海河教育园区调研座谈时提出的"深化园区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推进产学研用融合,全力打造创新发展聚集区"要求。我区以海河教育园划入津南区为契机,与海教园区管委会专门成立创新发展聚集区建设专班,根据规划体系和责任分工,双牵头规划编制组,负责组织编制《创新发展聚集区战略规划》,并纳入津南区十四五规划。规划编制将突出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专业"五业"联动和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坚持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相结合,做好产业布局和产业生态,引育发展新动能,运用市场化思维,创新运营模式,释放创新发展聚集区发展活力。
我区积极开展前期调研,对全区整体规划,主导产业,财政税收,人才引进等相关规划政策进行了摸底,目前《天津创新发展聚集区战略规划》概念设计研究已基本完成,下一步将组织相关部门研究制定创新发展聚集区相关政策。未来,我区将依托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的教育、人才、智力优势,围绕空间布局、产业定位等内容开展全方位合作,建立资源共享、高度融合、优势互补、全面提升的工作机制,打造政策"洼地"、服务"高地",培厚引资、引智、引才的沃土,共同推进创新发展聚集区建设。
4.做好"创城"融合,探索新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不断强化顶层设计,成立津南区新动能引育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新动能引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同时,充分借鉴浙江、成都等地区经验做法,加强人员经费保障,成立津南区新经济发展服务中心,统筹推进全区新经济发展各项工作。不断加大招商推介力度,加快引进以信息化为基础支撑的数字经济、创意经济、流量经济等产业形态落户津南,形成集聚效应。针对新经济企业招商、落地、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痛点,探索建立跨部门、区镇联动的服务协调机制,及时研究提出解决方案,提升服务效能。全力支持现有新经济企业做大做强,建立新经济企业重点培育库,不断挖掘发展速度快、竞争力强、发展前景好的新经济企业入库,按照领域、行业等标签分类,动态掌握企业发展的关键信息,探索实施定制式跟踪培育、个性化支持培育、精细化孵化培育,努力打造不同层级的新经济企业发展梯队。
(三)西青区
1.关于加强顶层设计
制定出台《西青区加快集聚高端人才行动计划》,明确招才引智工程、人才培育工程、"项目+团队"建设工程、人才服务保障体系等四大任务,形成时间表和任务书,扎实有序落实各项人才引育工作。推动建立常态化校区对接合作机制,创新校企协同模式,营造区域创新资源共享文化氛围。
2.关于强化资源整合
充分发挥高校资源聚集的地缘优势,服务高校人才创新创业,计划于2020年第四季度举办产学研学术论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开展中汽数据产业技术研究院考核评估工作,持续推进正威集团与天津工业大学合作建设的正威新材料生产基地项目、久日新材与南开大学合作建设的光聚科学研究院项目,做好撮合和科技政策服务工作,推动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
3.关于打造发展引擎
今年,西青区8家企业结合自身研发需求,申报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进一步促进科研人才成果转化落地,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持高校与企业开展科技研发技术成果交易,完成华宁电子新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等23项市级成果登记,完成宜科电子等57家企业142件技术合同登记,实现技术合同认定6.22亿元,合同储备6.09亿元,有效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
4.关于强化政策支持
深入落实"人才新政25条"、"海河英才"行动计划等政策,引进并认定3个创新创业领军团队、8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7名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多渠道宣传创业扶持政策,给予房租补贴、社保和岗位补贴等"一揽子"支持政策,截至目前,共为205家企业发放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 123.5万元,发放房租补贴159.69万元,为425家次大学生创业企业发放房租补贴76万余元。畅通高校优秀毕业生引进渠道,释放人才政策红利,累计为479人兑现人才引进、培养及奖励资助859.7万元。?
5.关于完善基础设施
持续提升高校周边配套设施建设水平,重点在教育、医疗、居住等方面加大投入,完善交通路网,优化公交线路,让师生生活更加便利。建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打造"西青新人力资源产业谷",引进互联网灵活用工企业10余家。建设"一网一程序一数据库"云就业服务平台,开发"西青人社职通车"智能招聘平台和微信小程序,进一步加大人才需求信息汇聚和岗位归集力度,上半年累计组织开展"春风行动""百日千万"等线上招聘会71 场,参加企业3208家次,提供岗位2.3万个次。
2020年10月15日
(联系单位及电话:天津市教育委员会,022-8321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