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哈萨克斯坦第二所鲁班工坊进入全面建设阶段
2024-11-29
日前,天津职业大学与哈萨克斯坦古米廖夫国立欧亚大学签署《哈萨克斯坦鲁班工坊合作建设与运营协议》,标志着第二所哈萨克斯坦鲁班工坊进入全面建设阶段。2024年7月,天津职业大学在成功承担首家哈萨克斯坦鲁班工坊建设任务后,继续承担第二所哈萨克斯坦鲁班工坊建设任务。学校全力推进第二家哈萨克斯坦鲁班工坊建设任务,半年时间内与古米廖夫国立欧亚大学完成互访,确定人工智能专业为工坊合作建设专业、建设场地及建设进度安排等核心内容。第二所哈萨克斯坦鲁班工坊计划2025年揭牌。此次《哈萨克斯坦鲁班工坊合作建设与运营协议》的签署,是中哈双方院校紧密协调与合作的阶段性成果,是持续推动落实中哈元首外交成果的最新进展。哈萨克斯坦鲁班工坊的建设将为中哈两国人文交流、民心相通持续贡献力量。 -
·
食品营养与安全和药物化学国际会议在津召开
2024-11-29
第四届食品营养与安全和药物化学国际会议日前在天津召开。国内外专家教授、企业代表、高校师生等500余人参会。会上,23名中外专家学者聚焦抗肿瘤和代谢性疾病药物研发、癌症靶向药物研究、生物医用材料应用、白酒发酵微生物菌群研究、合成生物基化学品研究等生物医药领域关键技术和研究前沿方向作论坛主旨报告,,并展开深入交流。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医药行业校友会成立大会、京津冀生物医药产教融合“鹤鸣书院”论坛(第二届)&生物医药现代产业学院理事会暨卓越工程师学院理事会筹备研讨会、生物与医药青年硕博学术交流国际论坛同步举行。 -
·
天津外国语大学构建全方位宽领域高层次国际化办学格局
2024-11-29
近年来,天津外国语大学始终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服务国家和天津市发展战略,面向世界开放办学,采取了一系列务实高效的国际化办学举措,构建起全方位、高层次、宽领域的国际合作交流新格局,以全球视野和开放姿态提升学校的国际化办学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助推学校高质量发展,为提高我市高等教育影响力、服务国家战略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一、高站位谋划国际化办学体系 拓宽教育海外“朋友圈”学校主动聚焦国家之需、时代之问、世界之变,将国际交流合作指标任务写入学校“十四五”“十五五”发展规划等战略性文件,形成党政领导、归口管理、部门协作、院系联动的国际化办学治理体系。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开设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33个(外语语种31个),基本覆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95%人口使用的语种;稳步推进港澳台工作,获批免试招收香港学生资格,连续多年出色完成“我的祖国京港澳学生交流营——中国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台湾中华大学“中国近代史实境教学”活动等。学校持续拓展国际合作交流平台,积极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与保加利亚国家与世界经济大学合作举办经济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这是中国与保加利亚首个经教育部审批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校接收“中国政府奖学金”“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天津市政府奖学金”外国留学生,设有“天津外国语大学来华留学生奖学金”。依托与国外高校的良好合作关系和“2+2”“3+1”“4+1”等合作办学项目以及联合培养硕士、博士项目,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项目等渠道,每年派遣大批学生到国外学习交流,为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推动中外友好关系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二、高标准提升国际化办学能力 打造中外融通“新场景”学校依托自身的历史积淀、办学特色和语言优势,自觉投入孔子学院的建设中,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华文化走出去,更好地满足了当地人民学习中文、了解中国的需求。天外附属外国语学校与南非开普敦威斯福中学合作共建威斯福中学孔子课堂。目前,天外承办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的数量居天津市高校首位,先后两次被授予“孔子学院先进中方合作院校”奖项。其中,2023年,葡萄牙里斯本大学孔子学院获评“全球示范孔子学院”。近期,天外还成立了孔子学院合作大学联盟。联盟将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整体提升”为目标,通过互访交流、联合培养、课程互选等方式,促进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共享,共同提升孔子学院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增进师生间相互了解,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与交融。作为多种语言的聚集地、多元文化的交汇处,学校连续多年举办大使进校园、国际文化节、欧洲文化周、印尼文化月、“文明互鉴·文明互译”学术交流季、国别和区域研究高端论坛、“一带一路”教育国际交流学术论坛等系列活动,承接教育部“中新大学生互访项目”、天津市与白俄罗斯莫吉廖夫州教育领域圆桌会议、“身边的国际社会”感知天津暨端午节联谊活动、在华留学生武术训练营活动等,开阔了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了师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进一步浓厚了校园的国际化氛围。通过党和国家重要文献外译、学术外译、文化外译等中国文化作品“走出去”,积极向全球传播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形成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共通话语空间和文明共享模式。三、高质量落实国际化办学成果 搭建人文交流“连心桥”学校矢志涵养知华友华国际人才,着力打造“留学天外”品牌,积极拓展来华留学招生渠道和培养模式,努力搭建语言互通之桥、理解互信之桥、文明互鉴之桥,为做强“留学天津”品牌作出积极贡献。陆续推出“津韵”——民歌民乐赏析、“津味”——天外·祥禾大讲堂、“津乡”——天津人·天津事之名人故居探访、“津声”——天外文博大讲堂等系列文化选修课程和文化活动,全方位多角度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各国大学生体验中国文化魅力。学校持续开展“小鹰”全俄儿童中心中文教育项目、保加利亚本土中文教师研修班项目,先后承接“汉语桥”哥伦比亚教育工作者访华团组项目、阿曼教育部来华团组项目、上合组织国家(俄罗斯)学生“汉语桥”冬令营项目、海合会国家(阿联酋)学生“汉语桥”冬令营项目等,不仅拓宽了国际教育的广度,更深化了合作交流的深度,让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学子通过“汉语桥”,以生动鲜活有趣的体验活动行走中国,感受中国,近距离探寻中国文化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
·
天津科技大学举办“弘扬传承延安精神”研讨会
2024-11-29
“弘扬传承延安精神”研讨会日前在天津科技大学举行。来自天津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工业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大学生延安精神研究会指导教师、学生代表参会。会上,天津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天津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党建共建基地”揭牌。双方将本着“资源共享、互相协作、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原则,利用现有资源和条件,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采用适合青年的传播方式,把宝塔山下、延河水畔的故事,通过访谈录、话剧、微电影等方式讲出来、演精彩、拍出来,通过亲切、生动、感人的倾情讲述、生动演绎、原景呈现,形成思想共鸣、情感认同,将红色基因融入血液、浸入心灵,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感召力,共同推动高校文化建设和延安精神传承。 -
·
天津财经大学与格拉斯哥大学举行校际合作会议
2024-11-29
天津财经大学与格拉斯哥大学校际合作会议日前举行。会上,两校共同探讨全新合作构想,并就教育合作项目如何进一步突出专业特色、创新发展模式、优化管理机制,全方位赋能人才培养提出可行性建议。双方在拓展人才培养渠道、加强教师交流与学术合作等方面达成共识,签署谅解备忘录,开启教育合作崭新起点,在共商共享中共谋多元发展。 -
·
天津市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安全工作会议召开
2024-11-28
11月27日,我市召开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安全工作会议。会议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贯彻落实教育部和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总结经验、分析形势、防范风险,全面动员部署我市2025年研考工作。副市长张玲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指出,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是重要的国家教育考试,在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中具有重要作用。各区、各高校、各有关单位要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底线思维、极限思维,清醒认识研考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聚焦重点任务,强化综合施策,狠抓关键环节,全力确保研考安全平稳。会议强调,要锚定教育强国建设目标,统筹推进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实现“平安研考”目标任务。要落实落细工作责任,强化部门协同,落实责任担当,形成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组织保障合力,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见效。要织牢织密安全防线,细化安全保密措施,增强多人多岗全时段全过程管控,确保试卷答卷绝对安全。要建立健全防控体系,加强安防体系建设,强化信息技术赋能,严把入场检查,严肃考试纪律,严厉打击高科技作弊,确保考试公平公正。要从严从实规范实施,加强自命题管理,严密考务程序,严格培训考核,提高考试工作人员能力水平,完善应急处置办法,强化应急演练,确保考试组织规范有序。要全心全力做好服务,坚持以考生为本,畅通咨询渠道,做好政策解读,加强进退场调度,优化综合服务保障,确保考试环境温暖温馨。会议要求各区、各高校、各有关单位要强化责任担当,增强风险意识,以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以久久为功的工作韧劲,以善作善成的工作能力,确保研考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会上,市教育招生考试院通报了2025年研考的总体情况和工作方案,市委网信办、市委保密办、市公安局、市市场监管委就相关工作进行了专题部署,南开大学、滨海新区交流了工作举措和准备情况。 -
·
2024年京津冀高校特色发展研讨会举办
2024-11-28
为深入研究和探讨京津冀高校特色发展承载的重要使命和面临的主要问题,推动京津冀高校高质量发展,共同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教育强国建设,近日,以“特色发展,创建一流”为主题的2024年京津冀高校特色发展研讨会在京举办。京津冀特色高校的专家学者出席。与会专家围绕新时代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特色型高校教育教学特色保障体系建设研究、数智赋能特色型高校建设的实践与探索等热点问题开展了深入探讨,共同谋划深化教育改革、加快特色发展、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强国建设。与会人员开展工作坊交流,参观了中国印刷博物馆、坦博艺苑,体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果,也进一步增强了加快特色发展、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强国建设的信心。 -
·
全国高等学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教师讲课竞赛在津举办
2024-11-28
近日,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办的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教师讲课竞赛在天津城建大学举办。安徽建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建筑大学等29所高校的教师参赛。经过激烈角逐,16名选手获得一等奖,23名参赛教师获得二等奖、23名参赛教师获得优胜奖。一等奖获得者代表进行了教学案例分享。本次竞赛为全国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搭建了教学改革经验交流平台,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广优秀教学成果起到了促进作用。 -
·
天津师范大学与香港浸会大学签约合作
2024-11-28
天津师范大学与香港浸会大学合作协议签约仪式日前举行。协议的签署为师生交流、科研创新、人才培养创造便利条件,标志着两校教育合作将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天津师范大学数学学院与香港浸会大学理学院在科研合作方面已有良好的合作基础,两校以现有的合作为契机,进一步拓展在应用数学和人工智能等领域联合培养研究生、师生互访、学术交流、合作办学等方面的务实合作,希望未来实现资源互联互通,针对现实应用中的复杂数学难题展开联合攻关,在人工智能领域合作开展前沿技术探索,共同携手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以及科研创新等多个维度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香港浸会大学始建于1956年,是香港八所重点公立大学之一,也是一所立足国际的研究型博雅大学,在2025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第252位,在校生12743名。 -
·
天津市基层治理研究院成立
2024-11-28
天津市行政管理学会2024年年会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讨会天津市基层治理研究院成立大会日前在南开大学举行。会上,与会专家分别围绕“周恩来对中国现代化的早期探索及杰出的行政管理思想与领导艺术”“数智赋能,加快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构建超大城市智慧治理体系的几点思考”作主题发言。圆桌论坛环节,与会专家围绕“数字政府与AI赋能城市治理”“学科建设和MPA教育发展”等主题展开研讨。当日还举行了基层治理论坛、超大城市治理论坛和天津市行政管理学会第五届第一次会议。 -
·
天津医科大学举行2025届专场招聘会
2024-11-28
“职”引未来“就”在天医——天津医科大学2025届专场招聘会11月27日举行。此次招聘会由天津医科大学、天津市侨联联合举办,天津市侨商会、医招网协办。学校基于以往毕业生就业流向统计,特别邀请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江苏、云南等重点区域的40家用人单位,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650余个。 -
·
天津市强校工程项目学校校长及骨干教师培训活动举办
2024-11-27
近日,市教委、市教科院联合主办天津市强校工程项目学校校长及骨干教师培训活动,旨在推动落实天津市普通高中“强校工程”项目,促进项目学校之间开展“互比互看”,提升项目学校校长教育管理能力和教师教学案例设计、实施与评价水平。活动中,河北工业大学附属红桥中学、北辰区青光中学、蓟州区下营中学、滨海新区塘沽渤海石油第一中学、东丽区军粮城中学等5所“强校工程”项目学校作经验交流和成果汇报。东丽区教师代表介绍了基于校外课程基地开展跨学科科学教育的实践探索。市教科院“强校工程”项目相关负责人对“强校工程”优秀课例遴选工作进行说明。培训期间,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专家作题为“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的国际发展动向与北京的实践探索”的专家报告,分析了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的国际发展动向,结合北京市级项目、区域案例、学校做法详细介绍了北京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方面的实践探索。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推进“强校工程”项目,在全市“强校工程”项目学校高中学科开展市级优秀课例和案例的遴选活动,表现优异者将在天津市基础教育网络教研平台进行展示。 -
·
中国—印尼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在津揭牌
2024-11-27
中国—印尼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在日前召开的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上揭牌。研究中心由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天津市东丽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联合印度尼西亚鲁班工坊(雅加达穆罕默迪亚大学)、印度尼西亚鲁班工坊(东爪哇省波诺罗戈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和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天津市鲁班工坊研究与推广中心)及印尼海螺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中铁国资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发起成立。研究中心主要发起单位之间的合作涵盖科学研究、教师培训与交流、学生交流与联合培养、专业咨询与技术服务等,旨在进一步扩大鲁班工坊的建设成效和影响力,培养更多印尼本土化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近年来,在两国元首战略引领下,中印尼关系保持强劲发展势头,进入共建命运共同体新阶段。“中心的成立是积极落实两国元首重要共识的具体体现,我们将全力支持中心的建设与发展,共同探索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新路径,推动两国职业教育和经济社会向更高质量、更深层次发展。”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
·
中俄青年职业技能赛智能硬件赛项在津开赛
2024-11-27
11月25日,第二届全国装备制造行业新技术应用技能竞赛暨第二届中俄青年职业技能邀请赛智能硬件装调员(智能装备数据采集与感知)赛项开幕式,在天津滨海职业学院举行。本次大赛以“促青年技能成长·铸中俄友谊桥梁·展工匠时代风采”为主题,由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联合主办,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技工教育分会、天津滨海职业学院、京津冀职业教育国际化合作发展联盟和俄中教育协会共同承办。大赛分为理论考试与实操考试两部分,围绕中俄两国青年职业技能交流、推动京津冀职业院校国际化进程、促进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弘扬新时期工匠精神展开,为装备制造产业遴选高技能人才。 -
·
天津医科大学打造医学创新人才供给高地
2024-11-27
近年来,天津医科大学立足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以国家重大战略为导向,围绕基础研究、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创新范式等关键路径持续发力,系统加强医学前沿探索,大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有组织攻关,着力打造医学创新人才供给高地,努力形成全链条成果转化机制,不断提升改革创新能力和贡献质量。一、世界科技前沿研究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相结合学校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引领,不断提升国家级重点项目承担能力。2018年以来,国家重点/重大项目立项数持续提升,累计获得纵向科研项目2880项,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9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创新研究群体项目1项,杰出青年科学基金8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10项,重点国合项目10项,重点项目24项,重大研究计划14项。学校结合“双一流”学科建设,优化学科战略布局,发挥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集群效应,以一流医学学科带动学校整体发展,培育打造高原学科群,在肿瘤、心血管与代谢性疾病、神经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的诊治方面产生一批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临床科研成果。2018年以来,以天津医科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发表中科院一区SCI收录论文874篇,年平均增长率达17%。其中刘强教授发现的骨髓免疫将成为多发性硬化治疗的新靶标研究成果在科学杂志顶刊Cell发表,并获得第五届“科学探索奖”;张恒教授揭示新型适应性免疫系统的分子功能机制在顶刊Nature发表。2018年以来,104项成果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包括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3项,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科学奖1项,天津市自然科学特等奖1项、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5项。其中郝继辉团队深度刻画胰腺癌微环境图谱,开创了肿瘤基础转化研究的新范式,提出解决临床抗血管治疗、抑制肿瘤转移及增敏免疫治疗的新策略,突破胰腺癌靶免治疗无效的困境,显著改善恶性肿瘤患者预后,节省有限医疗资源,并成功实现成果转化,产生较大社会及经济效益,获2024年天津市自然科学特等奖。二、打造基础研究高水平实验体系和人才培养平台学校以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建设为契机,夯实以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卫健委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27个天津市重点实验室为主的重点实验室梯队建设。结合基础医学研究中心科研特区建设,发挥高水平科研平台“筑巢引凤”效应,引进和培育国家级人才52人,形成高水平学科和团队集群效应,激发基础研究源动力,助力教育强市。学校拥有国家级人才151人次,拥有省部级人才255人次,“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省部级人才团队19个,学校国家级和省部级人才数量始终稳居市属高校首位。此外,学校为提升生物大分子研究平台水平,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发挥学校、大学医院医教研协同创新优势,提高临床成果转化应用效能,建设天津医科大学结构生物学中心,鼓励深度挖掘并孵育具有天医特色的学科交叉项目;成立天津医科大学交叉研究中心,有组织加强人工智能和医工结合领域的研究,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三、坚持产学研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学校充分发挥在生物医药领域的科技研发优势,主动服务国家和地区重大战略需求,高标准谋划学校科技创新工作,对接天津市12条重点产业链发展,以天开高教科创园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成立天津医科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建立成果库,形成学校、学院、大学医院“一盘棋”工作模式,提升学校成果转化能力。周东明团队科研成果服务社会科技经济发展,与清华大学联合研发出我国第一款基于黑猩猩腺病毒载体的新冠疫苗,以2800万元实施成果转化;尹海芳团队专利成果以专利许可使用方式实施转化,合同金额2000万元,同时该专利成果获得天津市专利金奖,并获国家专利优秀奖;魏瑞华团队的特殊设计角膜接触镜及框架眼镜镜片成果成功与深圳瞳学科技达成协议,实现转化金额1600万元。李筱荣、张晓敏团队成功自主研发的创新药物成果以专利许可形式转化,合同金额达1.05亿元。该药物能够有效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生长,并显著改善视网膜纤维化状况,有望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视力,提高其生活质量。天津医科大学积极响应天开高教科创园建设,把建设天开园作为学校科技创新的首要任务,目前已完成公司注册9项,涉及疫苗研发、药物研发、医学人工智能技术、医学影像技术等领域。成立天津医大科技园公司,面向天开高教科创园开放共享图书馆和共享大型仪器科研平台。全力做好天开高教科创园宣传工作,积极参与“千团千企”,建立长效机制,多渠道与第三方产业孵化公司对接,举办校企精准对接活动,促进与企业及投资机构之间的合作交流。下一步,学校将继续弘扬“德高医粹”的大学精神,秉承“兴医强国”的教育使命,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奋进,以改革破难题,以创新促发展,加快完善支持创新的组织架构、体制机制、治理模式,凝聚起全校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为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建设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