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长者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动态 > 天津教育 > 正文
我市多元挖潜打造校园体育新生态
运动小场地 校园添活力
来源: 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 2025-03-14 12:21

近两年,我市累计投入近2亿元,提升改造49万平方米学校体育运动场地,并推动中小学体育场馆设施在节假日及寒暑假向学生开放。2024年市教委印发新修订的《提升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十条措施》,推出一系列有力举措。春季新学期伊始,市教委明确,所有公办、民办中小学要保障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

“天津高度重视学生体质健康,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提升场地设施条件、增加体育课时、拓展活动场地、开展全市中小学书记校长培训等系列举措,全力保障学生体育活动需要,提升学生体育素养,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筑牢根基。”市教委副主任郝奎刚说。

和平区昆明路小学操场面积有限,每到课间,只能容纳近千名学生在操场活动。学校因地制宜,巧妙利用走廊等边角区域打造了17块“微场地”,新增体感飞行棋、趣味跳房子、投壶、扔沙包等传统体育和跨学科趣味运动项目,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课间活动。

我市各学校充分开发校园空间资源,将走廊等校园“边角料”区域打造成校园“微操场”,开辟出更多体育课教学和活动场地。天津市第二十中学坚持“小场地,大作为”的理念,利用小场地上好体育课。每周二下午第七节课,高一年级11个班级、520余名学生齐聚操场,共上一节体育活动课。12位体育教师按照各自专长,组织学生开展篮球、武术、滚铁环、拔河等活动。“体育锻炼是学校生活的必修课,我们不仅要培养师生健康第一的理念,更要充分利用校园每一平方空间,打造一个‘处处可运动、时时能锻炼’的活力校园。”学校相关负责人说。

一些场地受限的学校通过优化空间和科学规划操场使用时间,推动小课间活动课表化。各班级按时间安排轮流到操场开展活动,无法到操场的班级则在教室、楼道等场地同步活动,确保每名学生都能享受运动的乐趣。和平区岳阳道小学面对城市中心校区活动空间有限的难题,创新采用“时空分域管理法”,将操场精准划分为跳绳、接力等六大主题运动区域,并建立“双时段轮转机制”。每天上午第一、三节课后,各班级分两轮进入操场活动。低年级学生跳绳、踢毽子,高年级学生进行小型接力赛。学校以课表化形式分层设计活动内容,构建“3D活力课程体系”,打造“成长型活动链”。一方面,纵向实施分级培养:低年级以“绳毽飞扬”发展基础协调性,中年级通过“智慧擂台”培养策略思维,高年级借助“团队挑战赛”锤炼领导力。另一方面,横向推行“每月一主题”进阶机制,“春日竞速”“脑力全开”等主题活动持续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我们通过科学规划、多元设计和家校协同,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双空间小课间’体系,让15分钟小课间成为学生强身健体、启智润心的成长新时空。”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

蔡公庄镇现在已成为静海区体教融合的生动样本。蔡公庄镇蔡公庄学校是静海区体育局手球训练基地,自2019年手球队成立以来,学校在专业教练和体育教师的指导下,吸纳五至九年级学生及全镇优秀运动员,逐步发展起来。为兼顾训练与学习,学校科学安排时间:平时利用社团活动和课后服务,周末固定加练,寒暑假进行集训。蔡公庄学校手球队在市区级比赛中屡获佳绩,成为全市青少年手球比赛中声名赫赫的“冠军队”,还代表静海区多次参加青少年手球夏令营活动,与西藏昌都市实验小学开展友谊赛,切磋技艺、增进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