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长者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动态 > 基层教育 > 正文
宝坻区开启新时代劳动育人模式
来源: 天津教育报刊社 发布时间: 2021-04-28 12:06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发布一年多来,宝坻区各中小学校因校制宜,沿着学校、家庭、社会三条主线,以“学校+”的形式广泛开展多种类型的劳动教育,逐步搭建起“以劳赋能、以劳树德、以劳启智、以劳育美”的新时代劳动育人模式,从一年级的小学生到高三年级的毕业生,都在劳动教育中获益匪浅。

春耕秋收用劳动为学生赋能

在宝坻区,许多中小学校都借春耕秋收开展劳动教育。校园里、田地间,师生们开垦的小菜园长势喜人。每到收获的季节,学校还会开展各种采摘比赛。学生将收获的蔬菜拿回家,做成美食带回学校与同学、老师分享。美术教师则将采摘的葫芦、豆类、植物秸秆晾晒风干,带领有兴趣的学生一起研习葫芦烫画、秸秆贴画,将劳动的触角延伸至美育,引导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发现生活之美。这样的课程安排,不仅引领学生掌握了劳动的技能和技巧,还培养了他们自主、自强、自信的个人品格和观察、思考、探究的学习品质。

竞技比拼助推劳动育人优化升级

413日上午,宝坻区举办首届中小学劳动技能大赛。大赛分为校级初赛和区级决赛两个阶段,共设小学低年级组、小学中高年级组、初中组及高中组四个组别。比赛项目包括基本生活技能、技术技能和农业技能三个大类。小学低年级组项目是包书皮、洗手绢,小学中高年级组项目是钉纽扣、施用底肥、搭黄瓜架,初中组项目是机缝技艺、深翻平整土地、移苗定植,高中组项目是起垄做畦、挑水浇园。

赛场上,学生们劳动技艺娴熟、完成劳动比赛项目的过程中手脑并用、一气呵成,让观众席、评委席上的领导和老师们印象十分深刻。劳动教育不仅要与各个学科渗透融入,更要通过“学校+家庭”“学校+社会”等“学校+”的形式去丰富、拓展劳动教育实施的途径,让学生面对真实的个人生活、生产和社会性服务任务情境,亲历实际的劳动过程,善于观察思考,注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在提高劳动质量和效率过程中,鼓励学生在学习和借鉴他人丰富经验、技艺的基础上,尝试新方法、探索新技术,打破僵化思维方式,推陈出新。

将劳动实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今年,宝坻区将落实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若干措施及课程建设指南,制定出台《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中小学每学年设立劳动周,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活动。加强过程性评价,将参与劳动教育课程学习和实践情况等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同时,宝坻区还将加强劳动教育实践资源建设,建设好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劳动基地,统筹规划配置中小学(含中等职业学校)劳动教育资源。做好宝坻区与天津农学院区校终身学习合作的工作,达到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目的。安排一批土地、树林、草地等作为学农实验基地,确认一批工厂、企业作为学工实践基地,认定一批福利院、医院、图书馆等事业单位、社会机构及城乡社区作为服务性劳动基地。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采取多种措施,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