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政务网 2019年12月3日星期二

简体| 繁体 无障碍 长者模式

名    称 :
市教委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关于推进本科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指导意见
索   引  号 :
11120000000125225X/2021-00022
发 布 机 构 :
天津市教育委员会
联合发文单位:
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天津市科学技术局;天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发 文 字 号 :
津教政办〔2021〕33号
主    题 :
教育\高等教育
成 文 日 期 :
发 文 日 期 :



市教委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市发展改革委

市科技局关于推进本科高校现代产业

学院建设的指导意见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教育部办公厅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印〈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的通知》(教高厅函〔2020〕16号)等文件精神,深化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增强高等教育有效支撑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推动高校与政府、行业企业等建设特色鲜明、共建共管共享的现代产业学院,为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模式。现就推进我市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天津市关于加强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建设工作指南》,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育人理念,扎实推进新工科建设再深化、再突破、再出发。充分发挥天津产业优势,发挥企业重要教育主体作用,深化产教融合,推动高校探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模式。建强优势特色专业,完善人才培养协同机制,着力打造天津市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为提高天津市产业竞争力和汇聚发展新动能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二、建设目标

以天津市传统产业升级、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为牵引,面向行业特色鲜明、与产业联系紧密的高校,重点是应用型高校,4年内分批培育建设10个左右天津市现代产业学院,培养一大批行业未来领军人才和高层次创新型、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推动我市构筑现代产业体系、创新协同育人机制、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和推进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引擎。

重点围绕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智能科技、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汽车工业等产业领域,引导高校瞄准教育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增强办学活力,提升“一流专业”“一流课程”“一流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有效衔接,打造一批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通过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壮大天津市优势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链向高端跃升,助推天津高质量发展,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

三、建设原则

(一)创新驱动,育人为本。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以深化改革为动力,构建高等教育与产业集群联动发展机制,推动学校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紧密对接,主动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探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模式,推进新工科教育再深化,培养符合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创新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二)需求导向,产业为要。依托优势学院专业,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促进新工科建设落地见效,支撑和引领产业发展,切实增强人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适应性。突出高校科技创新和人才集聚优势,强化“产学研用”体系化设计,增强服务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三)共建共享,融合协同。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将人才培养、教师专业化发展、实训实习实践、学生创新创业、企业服务科技创新功能有机结合,促进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创新管理模式,充分发挥高校与地方政府、社会组织、企业机构等多方办学主体作用,加强区域产业、教育、科技资源的统筹和部门之间的协调,推进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享资源,打造互补、互利、互动、多赢的实体性人才培养创新平台。

(四)固优固强,特色发展。以强化学校特色发展为重点,完善教育资源布局,加快人才培养结构调整,引导高校突出重点、精准发力、固优固强,在不同领域各展所长,建设优势特色专业,提高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探索“校企联合”“校园联合”等多种合作办学模式,实现现代产业学院可持续、内涵式创新发展。

四、建设任务

(一)聚焦高层次人才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天津市“一基地三区”“津城”“滨城”双城发展建设,面向产业转型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需求,以强化学生职业胜任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构建服务产业发展需求的定位准确、结构合理、分类发展、相互衔接、特色鲜明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产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探索构建符合人才培养定位的课程新体系和专业建设新标准。推进“引企入教”,推进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改革和合作式、任务式、项目式、企业实操教学等培养模式综合改革,促进课程内容与技术发展衔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融合。

(二)聚焦全链条产业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专业建设质量

重点围绕天津市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和“1+3+4”现代工业产业体系的核心技术攻关,提升核心产业竞争力,突出学校优势,精确分析学科专业与产业链、创新链的对应关系、供需要求,整合相关学科专业,选准具体服务的产业链、创新链,组建跨学科、跨专业的现代产业学院,实现多专业交叉复合,支撑同一产业链的若干关联专业快速发展。主动调整专业结构,深化专业内涵建设,加强“一流专业”建设,着力打造特色优势专业,推动专业集群式发展。依据行业和产业发展前沿趋势,推动建设应用型本科新专业,探索本科专业创新发展的建设路径。推进与企业合作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引入行业标准和企业资源积极开展国际实质等效的专业认证,促进专业认证与创业就业资格协调联动,提高专业建设标准化、国际化水平。

(三)聚焦全过程产教协同创新,开发校企合作课程

研究解决产学错位难题,构建产学全过程深度融合的产教协同创新机制。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教材编制和课程建设,改革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加快课程教学内容迭代,关注行业创新链条的动态发展,推动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生产流程、项目开发等产业需求科学对接,加强高质量校企合作课程、教材和工程案例集的建设。以行业企业技术革新项目为依托,紧密结合产业实际创新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增加综合型、设计性实践教学比重,把行业企业的真实项目、产品设计等作为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的选题来源。在现代产业学院中深化创新创业课程改革,建设一批具有产教融合特色的“一流课程”。

(四)聚焦全方位实践资源共享,打造实习实训基地

创新实践实训体系,推进全方位产教资源共享,构建一体化实践实习实训平台。依据专业特点,使用真实生产线等环境开展浸润式实景、实操、实地教学,着力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有效提高学生对产业的认知程度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基于行业企业的产品、技术和生产流程,创新多主体间的合作模式,构建基于产业发展和创新需求的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环境。产业学院与合作企业共建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或基地,共同推进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统筹各类实践教学资源,充分利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双创示范基地、科技产业园、行业龙头企业、产教融合型企业等优质资源,构建功能集约、开放共享、高效运行的专业类或跨专业类实践教学平台。通过引进企业研发平台、生产基地,建设兼具生产、教学、研发、创新创业功能的校企一体、产学研用协同的大型实验、实习实训基地。

(五)聚焦高标准教学水平提升,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依托现代产业学院,探索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创新企业兼职教师评聘机制,设置灵活的人事制度,建立选聘社会组织、企业业务骨干、优秀技术和管理人才到高校任教的有效路径。探索实施产业教师(导师)特设岗位计划,完善产业兼职教师引进、认证与使用机制。加强教师培训,共建教师企业实践岗位,开展师资交流、研讨、培训等业务,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成“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开展校企导师联合授课、联合指导,推进教师激励制度探索,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

(六)聚焦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搭建产学研服务平台

鼓励高校和企业整合双方资源,建设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发挥学校人才与专业综合性优势,围绕产业技术创新关键问题开展协同创新,实现高校知识溢出直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应用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强化校企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产品研发、成果转化、项目孵化等工作,共同完成教学科研任务,共享研究成果,产出一批科技创新成果,提升产业创新发展竞争力。大力推动科教融合,努力把应用学科优势、科学研究成果与技术创新成果及时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将研究成果及时引入教学过程,促进科研与人才培养积极互动,发挥产学研合作示范影响,提升服务产业能力。

(七)聚焦高效率多元主体协同,完善管理体制机制

通过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着力打造集产、学、研、转、创、 用“六位一体”,互利、互动、多赢的实体性教育平台。协调推进多主体之间开放合作,整合多主体创新要素和资源,凝练产教深度融合、多方协同育人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模式。强化高校、地方政府、社会组织、企业机构等多元主体协同,形成共建共管的组织架构,探索理事会、管委会等治理模式,赋予现代产业学院改革所需的人权、事权、财权,建设科学高效、保障有力的制度体系。充分考虑区域、行业、产业特点,结合高校自身禀赋特征,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模式,增强“自我造血”能力,打造高校产教融合的示范区,积极推动高校开展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实现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五、建设立项

(一)申请条件

现代产业学院应已具备或近期可以达到以下基础条件:

1.人才培养主要专业与区域产业发展具有高度契合性,具有较好的产教融合建设基础,相关专业已经列入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范围,具有相对优势。

2.相关产业列入区域发展整体规划;参与的企业主体参考产教融合型企业相关要求,在区域产业链条中居主要地位,或在区域产业集群中居关键地位,尤其是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智能科技、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汽车工业等天津市重点发展产业领域。

3.具有相对稳定的高水平教学团队和相对丰富的教学资源。

4.相关企业主体参与的兼职教师人员,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数量不低于高校专职教师的数量。

5.加强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学时不低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总学时的30%。

6.初步形成理念先进、顺畅运行的管理体系。

7.学校能够提供相对集中、面积充足的物理空间,每年提供稳定的经费支持,用于人员聘任、日常运行。

8.学校给予发展所需政策扶持。

(二)立项程序

1.高校根据现代产业学院总体定位、建设思路,紧密结合实际,在充分论证基础上开展建设,搭建基础团队,明确体制机制。

2.具备条件的高校向市教委提交申请和建设方案。

3.市教委联合相关单位组织专家进行论证,重点考察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基础、政策支持和保障条件等,分批进行培育建设,确定天津市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单位。

4.天津市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单位建设期为两年,建设期满通过验收后,授予“天津市现代产业学院”称号。

5.根据建设成效,达到教育部申报条件的,市教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向教育部推荐建设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并向工业和信息化部报备。获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的单位直接认定为天津市现代产业学院。

6.根据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需要,予以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加大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力度,提升毕业生留津意愿和政策支持力度,推动稳定发展。

六、组织管理

市教委根据天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现代产业学院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指导和组织高校结合优势特色专业开展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和评估;根据教育成本分担机制、财政投入等因素,统筹提出对获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单位相关专业的收费政策意见;积极推动高校开展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结合我市产业发展方向,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领域提出意见,鼓励智能制造专项资金支持的企业与高校深度对接。市发展改革委引导双创示范基地、产教融合型企业等优质资源积极参与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市科技局支持企业积极联合高校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




天津市教育委员会            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天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天津市科学技术局




2021年4月21日


附件: